(共35张PPT)
课 堂 导 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该书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又叫《小戴礼记》。
《礼记》有的用短小的故事生动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从而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阅读时,要注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子;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基 础 闯 关
zhǎng
yuè
xiào
ɡuān
fèn
w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A
【解析】 B项,学:同“敩”,教导;C项,与:同“举”,推举;D项,矜:同“鳏”,老而无妻。
A
【解析】 A项,旨:味美。
C
【解析】 C项,独:仅仅,只;A项,至:最好的/到达;B项,善:好处/擅长;D项,闭:闭塞/关闭。
A
【解析】 A项与例句,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之:结构助词,的;C项,之:代词,代狼;D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______与______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3)《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
学
教学相长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外户而不闭
阅 读 感 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味美。
反思。
促进。
同“敩”,教导。
B
【解析】 B项,嘉:好;A项,旨:味美/旨意;C项,困:困惑/疲乏想睡;D项,强:勉力/力量大,势力大。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0.说说你从上文中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他们,这样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自我。
(二)[2018·黔东南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同“举”
女子出嫁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答案】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3.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答案】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人才选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利保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jié)孑:谨小慎微的样子。
叫作,称作。
认为……小,轻视。
1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
/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18.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在内的,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二)[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味美
背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答案】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2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B
2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D
23.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 (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传 统 文 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见面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中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饮食之礼】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由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即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入坐之礼】坐席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且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24.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
B.设宴款待即将远行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送,称为“接风”或者“洗尘”。C.“与人共食,慎莫先尝”所说的是传统的饮食礼仪,就是参与宴请需等主人执筷劝食时,客人方可动筷。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B
【解析】 B项,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称为“接风”或者“洗尘”,而设宴款待即将远行的客人则称为“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