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时 2课时
年 级 八年级 单 元 第四单元
学 习 目 标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与论证的过程; 3、从身边小事入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 对格物致知内涵与演讲者论证思路及结构的把握。
难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演讲技巧并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学习与生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背 景 导 入 PPT展示: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次年10月18日,征文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人物介绍,结合《怀念》补充资料,感受丁肇中父亲对他的教育影响。 通过对演讲者的身份与演讲场合的把握,理解其语言风格的选定与逻辑性较强的原因;并根据补充的文本,了解文章是怎样由写作缘因过渡到论题的。
作 者 简 介 PPT展示: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
字 词 积 累 丁肇(zhào)中 瞭(liào)望 彷(páng)徨(huáng) 识:(shí)学识; (zhì)博闻强识 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表“记号”、“记”之义时读“zhì”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彷徨、徘徊辨析 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彷徨”一般指不知怎么做,“徘徊”一般指在几个(目标)之间难以抉择,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掌握生字词读音、释义,积累词语,了解其使用的语境。 扫清字词障碍,以便进一步学习。
初 读 感 知 播放范读; PPT展示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论题是?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题的? “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举了怎样的例子? 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哪些要求? 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验证这些弊端的? “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义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进行层次划分? 扫清字词障碍,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同桌合作找到基础问题的答案,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通过听范读,体会人物身份场合对演讲词语言风格的影响。 通过同桌合作,将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梳理,解决学习目标1。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思 考 探 究 PPT展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分析,把握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攻破文章学习的重难点。
艺 术 特 色 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文章艺术风格的分析把握,对所学进行回顾和进一步归类,方便学生有意识的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拓 展 延 伸 PPT展示“丁肇中工作环境”图片: 同学们:这些图片展示的是由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 ——L3实验室实验验图景。看了这些图片,希望同学们增强信心,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的实验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一步了解丁肇中与其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激发“格物致知”的思想意识。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努力激发学生“格物致知”为国争光的想法与意识。
主 旨 概 括 PPT展示: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归纳总结文章主旨,再次明确文章学习的重点。 通过归纳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整合。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