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三问理清思路,品悟词中蕴含的内蕴情感。
3.探究用典艺术手法的表达果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
经典是安静的,必须遇到一个好的读者才会大方光彩。
序幕:
他
一位词人。
英气逼人,披盔戴甲
于烈烈风中立马
醉中挑灯看剑
梦回沙场点兵
酒醒方知早生华发!
像屈子仰问苍天,如子美登高怀远。
他临长江、登危楼、把栏杆拍遍。
他就是词中之龙......
*
第一篇章:
走进稼轩
知人识境
*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人济南)人。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辛词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北宋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词中之龙
*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做镇江知府的辛弃疾于1205年,登上北固楼翘首北望中原时,触景生情,写成此作。时年66岁!
写作背景:
释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 处 望 神 州?
满 眼 风 光 北 固 楼。
千 古 兴 亡 多 少 事?
悠 悠。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流。
年 少 万 兜 鍪[móu],
坐 断 东 南 战 未 休。
天 下 英 雄 谁 敌 手?
曹 刘。
生 子 当 如 孙 仲 谋。
*
第二篇章:
初读课文
读准音韵
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读出韵味。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 处 望 神 州?
满 眼 风 光 北 固 楼。
千 古 兴 亡 多 少 事?
悠 悠。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流。
年 少 万 兜 鍪[móu],
坐 断 东 南 战 未 休。
天 下 英 雄 谁 敌 手?
曹 刘。
生 子 当 如 孙 仲 谋。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 处 ∕ 望 神 州?
满 眼 ∕ 风 光 ∕ 北 固 楼。
千 古 ∕ 兴 亡 ∕ 多 少 事?
悠 悠。
不 尽 ∕ 长 江 ∕ 滚 滚 流。
年 少 ∕ 万 兜 鍪,
坐 断 ∕ 东 南 ∕ 战 未 休。
天 下 ∕ 英 雄 ∕ 谁 敌 手?
曹 刘。
生 子 ∕ 当 如 ∕ 孙 仲 谋。
*
第三篇章: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
*
问神州
↓
问兴亡
↓
问英雄
理清思路
*
第四篇章:
悟读文本
品问探”怀“
*
神州:指中原地区。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呢?如今满眼都是北固楼的美好的风光。然而,中原地区已经沦陷金人之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
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在、山河变色之感。
其弦外之音:
——中原已非我有了!
怀念——故土故园
品:弦外音 悟:词中味
登上北固楼词人所怀的是什么?
*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他们除了烧杀抢掠以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之后,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后一路南迁,至临安建都(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自建立之始,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就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最后主和派占了上风。
背景资料助读一:
赵构南逃路线图
*
宋高宗赵构一路难逃,舍陆登舟,流亡东海,最终第二次来到杭州,他看中了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临安,有了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于是上自皇帝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求和的屈辱换得苟安后,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悠:既指时间的漫长,又指词人的思绪众多。
大意: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很多很多,就像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流逝:时间的流逝
兴盛国势的流逝
*
上片
问神州
问兴亡
念怀——故土故园
伤怀——国势衰颓
*
1188年秋,他与陈亮“鹅湖之会”后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年48岁。
1196年秋,他生平所有的各种头衔全被朝廷削得干干净净,时年56岁。
1203年他被启用为绍兴知府,时年64岁。1204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做知府。时年65岁。
生平资料:
*
第五篇章:
揣度文本
品典悟“怀”
*
兜鍪:古代作战时士兵所带的头盔,此处指代士兵。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典故一:曹操煮酒论英雄。
据《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辛弃疾对典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
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
典故二: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
据《三国志》载,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派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
思考:
作者为什么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
*
南宋疆域图
*
*
因为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显然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作者为什么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
手法:借古讽今
*
艺术特色探究:
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因为典故是对历史故事的高度概括。在借古讽今的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总结:
1.由于受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时,用典达到影射时事,借古讽今的目的。抒情表意更委婉含蓄。
2.讽刺批判效果更加强烈。
3.增加诗词的容量,收到言简义丰,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
4.使语言更典雅,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
*
总结:
定义:刘勰《文心雕龙》里记载,用典即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以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如水中着盐,饮水乃至盐味儿,方为佳作。”
作用:使立论有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烦累。充实内容,美化词语。
种类:明典,暗典,翻典。
*
怀
问神州
问兴亡
念怀故土故园
伤怀国势衰颓
问英雄
追怀英雄
*
辛弃疾以词闻名。
“南宋词人,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评价虽则贬低了其他南宋词人,但辛弃疾确实当得南宋词坛之首。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苟且偷安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
1205年,66岁的辛弃疾又被罢官,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被朝廷再次起用。命他速到临安赴任。但他已经病重卧床不起,只得请辞。
1207年10月3日,在江西上饶铅山,辛弃疾忧愤而卒。
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稼轩生平资料:
*
辛弃疾作为南宋的臣民,生活了45年。他有近20年被闲置,而在断断续续被任用的20多年间,他有37次被频繁调动。
稼轩生平资料: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
*
第六篇章:
寄情笔墨
对话稼轩
*
尾声:
致敬经典
升华情感
*
南宋在1276年抵御外敌的最后一次战役“崖海之战”中,左丞相陆秀夫,背着七岁的幼帝投海自尽,十万军民皆死难,无一人投降,南宋灭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
经典是安静的,希望你是那个懂他的读者!
经典推荐:《宋词之旅》
《怅望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