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4 23: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我们把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的,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做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方向和过程。
2.小组合作通过图示记录、交流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通过探究和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建立生活和科学知识的桥梁,能利用生活常识解决科学问题,也能积极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的情景,平时在家或食堂打到热腾腾的饭菜,我们的手能不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呢?那么食物的热是怎样传递到我们手上的呢?又或是冬天我们的手很凉的话,父母总会搓热他们的手帮我们暖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感同身受,并积极思考,并通过“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成功导入今天的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并且通过两个实验进行验证。
导入实验: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模拟一个泡糖水的情景,在搅拌糖水的过程中发现金属勺手柄变热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手柄并没有插入热水中,它的热是哪里来的呢?同学们可能猜测热是从热水或者插入热水中的金属勺部分中传递到手柄的,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导入实验,同学对实验探究的兴趣高涨,可是热是我们不能直观能看见的存在,导入实验也只能让我们通过触摸,感知温度来感受到的热的传递,并不能“眼见为实”。提出这样的局限,也给出为同学准备好的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粗铜丝、环形蜡烛4个),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设计实验,如何看见热是怎样传递的。并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最后再进行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酒精灯加热铜丝,观察蜡环融化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为了方便和防止实验过程中蜡粘不住火柴使实验失败,将蜡和火柴直接改进为蜡环。并且为了节省试验时间,使现象更明显,将铁丝换成导热性更好的铜丝。将蜡环穿过铜丝,并将铜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固定好蜡环。用酒精灯给铜丝的一端加热并观察蜡环融化掉下的顺序。学生们会观察最接近热源的一个蜡环先融化掉下,依次向距离热源最远边。
通过导入实验和验证实验,我们会发现,热总是会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但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个实验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只是一个线性过程,为了打破思维局限,我将抛出疑问,如果把条状的金属换成金属圆片,热又会怎样传递呢?为什么这样猜想呢?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接下来就进行第三个实验验证:热在金属片的传递。我将为学生准备好酒精灯和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让学生分两个组进行,即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和边缘加热。室验结束后让两组分享结果,相互交流讨论,总结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式。(也是从靠近热源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这一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热传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进一步总结“热是怎样传递的”,并给出热传导的概念。
最后紧扣开头的引入,解释现象。并且联系生活实际留下课后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视剧或是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场景,如果有人的手指头被烫着了,会赶紧捂住耳垂。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热传导,耳朵血管少,温度低)同学们先联系今天所学猜测一下,回家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证实你们的猜想。
【教学重点】
1.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及热传导的科学概念。
2.设计实验观察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热传导及其特点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
从教材内容中看,本课有“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其中有三个主要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酒精灯加热铜丝,观察蜡环融化的顺序”,“加热涂有蜡的金属片,观察蜡的融化情况”。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并且我们把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的,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做热传导。
从教材安排来看,学生在“酒精灯加热铜丝,观察蜡环融化的顺序”的探究活动中就能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加热涂有蜡的金属片,观察蜡的融化情况”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的观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金属片上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对前一个探究活动的拓展,从点到面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课承接上一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而本课的学得的知识又将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盛饭时碗会变热,冬天爸爸妈妈会给孩子暖手等等,这些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基础。但这些经验较为模糊,不够系统,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让学生用有条理、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给物体加热的方法,对本课展开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前两年对科学的学习,在小学科学三维体系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合作、假设等能力。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究方法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体验和享受到科学探究中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 演示法 实验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实验探究法 迁移学习法
【教学准备】
烧杯、金属勺、铁架台、铜丝、蜡环、酒精灯、涂有蜡的金属圆片
【课型】
新授课、讲授课、实验探究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进一步验证并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时间 7min 20min 10min 3min
教学内容 导入实验: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 验证实验:酒精灯加热铜丝,观察蜡环融化的顺序 实验:观察蜡在金属圆片上的熔化情况 联系生活实际布置有趣的课后问题
教师活动 联系生活中打饭时碗具变热、冬天父母为我们暖手的情境导入并与学生合作实验“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 点评学生利用所给器材设计的实验;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的过程中指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指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总结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式,给出热传导的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布置有趣的课后问题:在电视剧或是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场景,如果有人的手指头被烫着了,会赶紧捂住耳垂。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 通过实验“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进行猜想“热是怎样传递的”。 利用所给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酒精灯加热铜丝,观察蜡环融化的顺序”,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分两个组进行实验,即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和在边缘加热。实验结束后两 个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联系今天所学解决课后问题,回家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证实想法。
教学目的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并引导同学进行猜想。 科学概念:热总是会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使学生对热传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也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并给出热传导的概念。 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和科学,发现科学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发现:温度高→温度低,热传导
设计理念与创新 这节课共有三个实验,而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将第一个实验作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验证部分,先让学生自己拓展思维设计实验,再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丝上的传递方向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其中我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为了方便和防止实验过程中蜡油粘不住火柴使实验失败,我将蜡和火柴直接改进为蜡环;并且为了节省实验时间,使现象更明显,将铁丝换成导热性更好的铜丝。第三个实验是为了打破学生认为热传递只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的思维局限,通过观察蜡在金属圆片上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此时学生真正理解“热是怎样传递的”,再向学生给出热传导的概念。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我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1.联系生活实际,不管是从引入还是从课后问题,都是贴近生活,我们留心就能观察到的现象。这也提醒着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联系生活和科学,发现科学无穷魅力。2.每个实验之前都会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考预测实验的现象。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3.整堂课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完全,在实验中学生敢于想,放手做,勇于说,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