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随堂小练: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随堂小练: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4 17:5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随堂小练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
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髙,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D.我们中国的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①__________,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②__________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③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如何进行比较?
②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转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中国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⑥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⑦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欧洲古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所以中国古建筑有实用价值而无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的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提出疑问,然后展开论述,论证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态和材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中国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亊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错对象。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句。此处望文生义。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棑列着,多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集。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应为“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B项,语序不当,应为“在技术上和艺术上”。D项,成分残缺,应在“使用”前加上“在”。

3答案及解析:
答案: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 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 “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可知此处应强调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 ②处,前面的“然而”表明此处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结合后文“比如……受到惊人的破坏”的举例,可知此处应填与“辉煌古建筑”“被创造”“被破坏”相关的内容。③处,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故应强调“对古建筑的保护”。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A
解析:(1)A项,“中国传统建筑”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往往……”。C项,“无观赏价值”表述过于绝对。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2)“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