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2课时课件:65张幻灯片+教案+同步练习+音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2课时课件:65张幻灯片+教案+同步练习+音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4 22:01: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3、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4、感受瀑布的美,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3、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1、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当代作家 , 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2、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三十米高的壶口飞流直下, 狂放向前, 奔泻于十里龙槽。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 惊涛拍岸,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3、朗读课文,给标红字注音
寒噤(jìn)  推搡(sǎng)  雾霭(ǎi)  出轧(zhá)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挟而不服(xié) 驰骋(chěnɡ)?漩涡(xuán)??潺潺(chán)??
4、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寒战。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5、【震耳欲聋】和【振聋发聩】辨析
同: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
异:“震耳欲聋”只强调声音大。“振聋发聩”除指声音很大外,通常用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含义更深。
例:(1)建筑工地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周围居民有苦难言。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言论真是振聋发聩。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写两次游壶口瀑布的过程。
2、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明确:第一次? 雨季(略写);第二次? 枯水季节(详写)。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①)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②-⑤)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示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⑥)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4、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写瀑布声形的短语;找出写瀑布态势的短语;找出写瀑布精神的短语。
明确:(1)写瀑布声形的短语:涛声如雷 雾气弥漫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2)写瀑布态势的短语:千军万马 扑面而来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轰然而下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3)写瀑布精神的短语: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伟大性格
5、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四、合作探究
1、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特点: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气势磅礴
3、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
4、速读第3-5自然段,思考下题
(1)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这三段各自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明确:①“壶口”的构造及其险峻
②瀑布之水的各种形态
③瀑布沿岸的石头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3)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4)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脚下的石头。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5)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⑴联想:①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②由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联想到了人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质。③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⑵感情:赞美黄河,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6)“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壶口瀑布“喜、怒、哀、怨、愁”的描写?
明确: ⑴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⑵怒: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⑶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⑷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⑸愁: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5、请全班同学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明确: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6、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五、课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铸( )造  告诫( ) 推搡( ) 驰骋( ) 寒噤( ) shà( )时 漩wō( ) zhèn( )耳欲聋 怒不可è( ) xié( )而不服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A.告诫 俯视 水幕 振耳欲聋 _____改为_____
B.蜂窝 剪彩 弛骋 推推搡搡 _____改为_____
C.刹时 凝重 迂回 千军万马 _____改为_____
D.雾霭 横跨 石壁 前呼后踊 _____改为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这本书致力于恢复真相的努力令人钦佩,发表了不少震耳欲聋的真知灼见。
B.有个别干部喜欢造声势,讲排场,每当出行,定要前呼后拥,仿佛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气派。
C.看到歹徒在殴打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周围群众怒不可遏地上前阻挡,并赶跑了歹徒。
D.父亲时常告诫我,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力去做,力争做到最好。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黄河壶口瀑布不仅危险、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还有刚柔相济的品性。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将继续寻找壶口瀑布的美。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从精妙用词、多种修辞、长短句式、表达方式、动静相称、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结构层次、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角度赏析。
(一)“构思之美”:
第一段: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和第三、四段:巧作铺垫、详略有致。
第五段: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最后一段: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全文的题材:游记散文,写景抒情。
(二)阳刚之美:
请你找出描绘壶口瀑布阳刚之美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感受:写出了河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表现了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时,突然脚下出现了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感受:把河水的变化多端的态势写出来,从畅快驰骋到危机四伏,紧张。正像人的人生经历: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原本人生道路顺顺利利,突然出现了大挫折,要学习黄河精神,迎难而上,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感受: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也写出这种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④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感受: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表现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
(三)阴柔之美:
请你找出描绘壶口瀑布阴柔之美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①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背景中。
②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感受:写出黄河柔中有刚,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磅礴美
①“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洪流的气势磅礴之美。
②“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里生动地写作了瀑布的汹涌磅礴气势。
(五)用词精妙之美
①(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②“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句中的“涌”“挤”“撞”“推搡”等动词,写出黄河水从上游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③“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明确:句中的“跌”字写出了壶口险峻的地势,表现了河水之急,瀑布之险。
(六)修辞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壶口瀑布声大如雷,雨季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柔而无形的水比作“飞毯”“钢板”,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表现出来了。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柔和、优美等不同的形态。
(4)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河水在龙槽奔涌之气势,如千军万马的雷霆之势,在壶口处尽收;更是可以从这里赏析出“修辞之美”,比喻、拟人和夸张也是一览无余。
(5)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于黄河水以人的品性,表现了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6)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情感已经被人格化了,作者将自己的生活滋味融入到所见之景中,修辞之美也可窥见一斑!
(七)情感美
朗读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明确:连用两个“伟大”,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在急剧地升华;读者读到此处也恍然顿悟:作者在优美的写景文字背后,实际上实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精神境界,唤起我们的民族精神!
作者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3、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明确: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主客观合一,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都有所凭依。情景交融,创造有“我”之景,这一点尤为突出。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明确: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三、拓展延伸
从《壶口瀑布》一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壶口瀑布不仅仅是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态度面对艰难险阻。
四、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
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这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民族意志。在写法上由景到神,再到志,赋予了景物思想之美。
六、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1.选文第①段中“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以及丰富的姿态美。
2.选文第①段中描写的壶口瀑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水流宏大、凝重、气势猛烈;
②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3.为什么说“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世界”?
明确: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象征着各种人性,既是大自然的客观世界,也包含了人的感情世界。
4.选文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一句是以水的奋力抗争之力的事实证明了水的力量。
5.结合选文,理解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正是对中华民族坚韧刚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赞美。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解释“读读写写” 中列出的词语。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5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7课 《壶口瀑布》
梁 衡
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3、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4、感受瀑布的美,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7课 《壶口瀑布》
梁 衡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当代作家 , 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三十米高的壶口飞流直下, 狂放向前, 奔泻于十里龙槽。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 惊涛拍岸,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点击播放旅游宣传片—壶口瀑布.mp4
宜川县
壶口瀑布
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知识链接
预习检查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寒噤( ) 漩涡(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湿漉漉( ) 铸造( )
霎时(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挟而不服( ) 前呼后拥( )
ǎi
zhào
jìn
jiè
tuī sǎnɡ?
xuán wō
chěnɡ?
ɡǔ
zhá


chán
zhèn
è

shà
zhù
1、朗读课文,给标红字注音
xié
yōng??
( )载歌载舞
( )三年五载
( )折本
( )折腾
( )折服
( )出轧
( )轧帐
( )打旋


( )倾轧
( )旋风
zhá
ɡá

xuán
xuàn

zhé
shé
zhē

zǎi
zài
多音字
预习检查
汩( )
汨( )
汨罗江
汩汩

ɡǔ
骋( )
娉( )
娉婷
驰骋
chěnɡ
聘( )
聘请
pìn
pīnɡ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
【弥漫】: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前呼后拥】:
【驰骋】:
【寒噤】:
【潺潺】:
【怒不可遏】:
回旋;环绕。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捧场大。
(骑马)奔驰。
寒战。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预习检查
【推搡】:
【出轧】:
【乘隙】:
【汩汩】:
【从从容容】:
【挟而不服】: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是指被挟持而不屈服。挟:挟持。
使劲推;推抢。
(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利用空子,趁机会。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震耳欲聋】和【振聋发聩】辨析
同: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
异:“震耳欲聋”只强调声音大。“振聋发聩”除指声音很大外,通常用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含义更深。
例:(1)建筑工地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周围居民有苦难言。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言论真是振聋发聩。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写两次游壶口瀑布的过程。
2、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第一次? 雨季(略写);第二次? 枯水季节(详写)。
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①)
第二部分
(②-⑤)
第三部分(⑥)
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示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整体感知
4、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写瀑布声形的短语;找出写瀑布态势的短语;找出写瀑布精神的短语。
涛声如雷 雾气弥漫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1)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2)写瀑布态势的短语:
千军万马 扑面而来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轰然而下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伟大性格
(3)写瀑布精神的短语:
整体感知
5、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1、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感受:
特点:
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气势磅礴?
3、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
季节
雨季(铺垫渲染)略写
枯水季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
详写




合作探究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刚)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如丝如缕
(刚)
(柔)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危险、气势磅礴、
令人胆战心惊
(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合作探究
4、速读第3-5自然段,思考下题
(1)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这三段各自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①“壶口”的构造及其险峻
②瀑布之水的各种形态
③瀑布沿岸的石头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平视河床
坚实而松软
走到河心
俯视龙槽
深不可测
合作探究
定点观察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上游河水
势如千军万马
仰视
山是青冷的灰
天是寂寂的蓝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
移步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合作探究
(4)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5)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写脚下的石头。
⑴联想:①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②由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联想到了人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质。③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⑵感情:赞美黄河,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合作探究
(6)“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壶口瀑布“喜、怒、哀、怨、愁”的描写?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合作探究
5、请全班同学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合作探究
6、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铸( )造  告诫( ) 推搡( ) 驰骋( ) 寒噤( ) shà( )时 漩wō( ) zhèn( )耳欲聋 怒不可è( ) xié( )而不服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A.告诫 俯视 水幕 振耳欲聋 _____改为_____
B.蜂窝 剪彩 弛骋 推推搡搡 _____改为_____
C.刹时 凝重 迂回 千军万马 _____改为_____
D.雾霭 横跨 石壁 前呼后踊 _____改为_____
zhù

jiè
sǎng
chěng
jìn




振 震
弛 驰
刹 霎
踊 拥
?
?
?
?
课堂检测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致力于恢复真相的努力令人钦佩,发表了不少震耳欲聋的真知灼见。
B.有个别干部喜欢造声势,讲排场,每当出行,定要前呼后拥,仿佛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气派。
C.看到歹徒在殴打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周围群众怒不可遏地上前阻挡,并赶跑了歹徒。
D.父亲时常告诫我,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力去做,力争做到最好。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
聋了。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A
课堂检测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千年一叹》的作者是余秋雨。
B
?
?
?
?
课堂检测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7课 《壶口瀑布》
梁 衡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黄河壶口瀑布不仅危险、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还有刚柔相济的品性。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将继续寻找壶口瀑布的美。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
2、 请你从精妙用词、多种修辞、长短句式、表达方式、动静相称、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结构层次、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角度赏析。
(一)“构思之美”:
第一段:
第二段和第三、四段:
第五段:
最后一段:
全文的题材:
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巧作铺垫、详略有致。
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游记散文,写景抒情。
合作探究
请在文中找出描绘壶口瀑布阳刚之美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感受:写出了河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表现了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阳刚之美:
②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感受: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也写出这种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
③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时,突然脚下出现了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感受:把河水的变化多端的态势写出来,从畅快驰骋到危机四伏,紧张。正像人的人生经历: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原本人生道路顺顺利利,突然出现了大挫折,要学习黄河精神,迎难而上,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④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感受: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表现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
合作探究
(三)阴柔之美:
请你找出描绘壶口瀑布阴柔之美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①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背景中。
②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感受:写出黄河柔中有刚,百折不挠的精神。
--——
------————
---————---
————----
————---
合作探究
(四)磅礴之美:
①“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洪流的气势磅礴之美。
②“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
这里生动地写作了瀑布的汹涌磅礴气势。
合作探究
(五)用词精妙之美
①(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②“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明确:句中的“跌”字写出了壶口险峻的地势,表现了河水之急,瀑布之险。
合作探究
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④“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句中的“涌”“挤”“撞”“推搡”等动词,写出黄河水从上游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合作探究
(六)修辞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壶口瀑布声大如雷,雨季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柔而无形的水比作“飞毯”“钢板”,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表现出来了。
合作探究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柔和、优美等不同的形态。
(4)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于黄河水以人的品性,表现了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5)“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
(七)情感美
朗读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明确:连用两个“伟大”,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在急剧地升华;读者读到此处也恍然顿悟:作者在优美的写景文字背后,实际上实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精神境界,唤起我们的民族精神!
合作探究
3、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主客观合一,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都有所凭依。情景交融,创造有“我”之景,这一点尤为突出。
合作探究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从《壶口瀑布》一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壶口瀑布不仅仅是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态度面对艰难险阻。
拓展延伸
世界三大瀑布
拓展延伸
尼亚加拉瀑布
世界三大瀑布
拓展延伸
2
维多利亚瀑布
世界三大瀑布
拓展延伸
3
伊瓜苏瀑布
中国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拓展延伸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写作特色
2.借景抒情。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
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这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民族意志。在写法上由景到神,再到志,赋予了景物思想之美。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课堂检测
②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课堂检测
1.选文第①段中“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选文第①段中描写的壶口瀑布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为什么说“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世界”?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以及丰富的姿态美。
①水流宏大、凝重、气势猛烈;
②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象征着各种人性,既是大自然的客观世界,也包含了人的感情世界。
课堂检测
4.选文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结合选文,理解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不能删去,因为这一句是以水的奋力抗争之力的事实证明了水的力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正是对中华民族坚韧刚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赞美。
课堂检测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两次看的瀑布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景象
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势
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至柔至和、凝重猛烈
板书设计
1、抄写并解释“读读写写” 中列出的词语。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壶口瀑布》同步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俯视(fǔ)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ǎng)
B.霎时(shà) 雾霭(ǎi) 怒不可遏(è)
C.告诫(jiè) 出轧(yà) 汩汩如泉(gǔ)
D.驰骋(chěng)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起伏的群峰,像横亘南北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气吞山河。
B.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建立在这吃饭中。
C.她想得天花乱坠,仿佛已经征服了转塔胡同的西四牌楼一带。
D.嘈乱的嗡嗡声即时静了下来,几百个人万籁无声地仰头望着他拿沉静的面孔。
4.请为下面句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____________。
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
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_____;或淌过石板,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___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_________……
A.如丝如缕 B.潺潺成溪
C.汩汩如泉 D.哀哀打旋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C.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D.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____”改为“_______”。?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_____________。
8.八(1)班正在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替主持人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3)有同学找来了相关材料,你能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哪些信息?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 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四十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傲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材料三 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壶口瀑布(节选)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甲 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 乙 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 丙 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9.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10. 作者游览了几次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11. 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儿?
13. 作者是怎样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精神的?

三、拓展演练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4. 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 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16.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17.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第17课 《壶口瀑布》同步精选练习(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俯视(fǔ)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ǎng)
B.霎时(shà) 雾霭(ǎi) 怒不可遏(è)
C.告诫(jiè) 出轧(yà) 汩汩如泉(gǔ)
D.驰骋(chěng)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注音有误,“出轧”的“轧”在这里应读“zh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答案】A
【解析】B项,如丝如缕。C项,博大宽厚。D项,翻身、浪沫横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起伏的群峰,像横亘南北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气吞山河。
B.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建立在这吃饭中。
C.她想得天花乱坠,仿佛已经征服了转塔胡同的西四牌楼一带。
D.嘈乱的嗡嗡声即时静了下来,几百个人万籁无声地仰头望着他拿沉静的面孔。
【答案】B
【解析】B项,“川流不息”的原意是:形容人或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鲁迅先生在句中加了引号,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断地吃”,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使用正确。A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指人的气魄)。句中用它来说“群峰”,是错误的,另外,说“群峰”气吞山河,也犯了“以圆喻圆”的错误。C项,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话或不切实际的话)。“天花乱坠”不能用来形容“想”。D项,“万籁无声”只能用来形容“自然环境”,不用于形容“人为”的环境;可改为“鸦雀无声”。
4.请为下面句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____________。
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
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_____;或淌过石板,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___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_________……
A.如丝如缕 B.潺潺成溪
C.汩汩如泉 D.哀哀打旋
【答案】(1) C (2) C B D 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第(1)句中“涛声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是河流的外在特点,与这两个特点对应的喻体只能是“一锅正沸着的水”,故选C。(2)此题作答时可以用排除法。首先确定“亮晶晶”相对应的特点是“如丝如缕”;“被夹在石间”表现出一种痛苦和无奈,所以此处应该填“哀哀打旋”;“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能够体现“觅缝”这个特点;所以“淌过石板”后应该填“潺潺成溪”。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C.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D.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不同,运用了拟人修辞,其余三项是比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答案】D
【解析】A项,“正好形成一个丁字”的“丁”要加引号。B项,“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C项,将破折号改为省略号即可。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____”改为“_______”。?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第二个逗号 (2). 顿号 (3). (2) 埋没 (4). 淹没 (5). (3)把“具有非凡”调到“一般”的后面 。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起伏的峰峦”与“寂寥的旷野”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顿号。(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埋没”指“埋在地下”,与此处的语境不符;“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用在这里比较贴切。(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8.八(1)班正在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替主持人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3)有同学找来了相关材料,你能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哪些信息?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 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四十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傲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材料三 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答案】(1)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 示例: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3) 示例:①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②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③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作答时首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写“活动开始”。(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设计宣传标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有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对修辞的要求。据此可拟写为: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材料一,表明古代黄河水质好,山清水秀;材料二,说明黄河水受到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材料三,指出古人已注重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据此作答即可。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壶口瀑布(节选)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甲 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 乙 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 丙 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9.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10. 作者游览了几次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11. 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儿?
13. 作者是怎样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精神的?
【答案】9.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10. 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特征:雨季是雄壮伟大;枯水季节是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11. (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
(2)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12.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13. 文章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进行了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
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壶口瀑布和别的瀑布的不同之处,摘抄下来即可。
1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知作者游览了两次壶口瀑布,分别是在雨季和枯水季节。从“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可知雨季的壶口瀑布非常雄壮;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可以概括出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黄河的气势。(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2.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用具体的事例烘托出黄河的气势磅礴。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这篇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以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拓展演练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4. 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 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16.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17.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案】14.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15. ①站起来的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②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16. 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17. ①“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②“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③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写出了作者欣赏黄河时的感受,衬托出黄河的气势,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
1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想,筛选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或象征意义。“这才是中国的河”写出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解答时,联系上文对壶口的黄河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为黄河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人的肤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结合上述分析,可总结概括出答案。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作答时,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这句话中的“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所以要为黄河作传。又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河,所以应由中国人来作传,表现中国人对黄河特殊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