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历史 课 题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研读图片、文献等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认识并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方法 谈话法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2017年,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材料研读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材料阅读国家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时间7年零4个月4年4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教师讲解:通过表格中的时间,可以反映出,为成功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 识图:《钱学森》、《邓稼先》,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5)“两弹一星”发射成功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载人航天工程(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试验成功。(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飞行员:杨利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时政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凸显学科育人功能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小 结练 习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识图:袁隆平思考: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教师过渡:原子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而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问题:(1)根据材料,归纳袁隆平能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原因。(2)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带给你哪些启示?2.青蒿素教师设问:为什么屠呦呦能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她研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阅读教材和研讨的基础上,学生回答问题: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正是我国“文革”时期,当时的研究条件极为艰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教师投影列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著名文学作品类别名称优秀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学生观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 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漫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屠呦呦:发现青蒿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及成就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