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复习
(答案见后)
一、选择题
1.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 )
A.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三大
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年,在“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 议上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
A.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实行改革开放
3. 《人民日报》的社论见证时代风云、书写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轨迹。下列社论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是( )
A.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B.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C. 《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 右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
A. 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 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6. 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 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 后者对前者全盘否定
D. 都符合农村的发展实际
7. 绍兴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下图中农业、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出现,与下列政策直接相关的是( )
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允许创办乡镇企业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这表明(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 国有企业改革起步
C. 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9.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下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发挥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②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③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④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城市
D. 开发上海浦东开发区
11. 下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利益于我国( )
比较项 年 份
1980 1990 2000
对外贸易(进出口) 381.1 1 154.4 4 722.9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1 028.9 5 935.6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 开放大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C.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3.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 开放14个沿海城市、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自由贸易区
D. 扩大企业自主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 张敏同学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①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马克思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B. ①邓小平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
C. 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①马克思主义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 “这次会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三大
二、非选择题
16.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浓重的湘音震动了全世界,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1978年—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情况简表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978 3 524 343 113.6
2007 246 619 13 786 4 140
2016 744 127 33 616 12 363
材料三 1979—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部分年份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 份 1978—1982 1992 2001 2008 2013 2016
外商直接投资 17.69 110.08 488.78 1 083.12 1 175.86 1 260.81
材料四 1990—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部分年份情况表(单位:万亿美元)
材料五 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92年 中共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美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件是什么?“54门礼炮齐鸣28响”,“28响”有什么寓意?
(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请你运用材料五中的史实,尝试对材料二至材料四中的任意一个材料进行解释。
参考答案:
1-15 CDADC DBCAB BADCD
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
(2)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材料三: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大幅增长。材料四: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
(3) 解释材料四示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