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分析题(41题)内容和比较类解题指导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分析题(41题)内容和比较类解题指导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5 10: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20年高考三轮复习∣解题能力提升系列·新课标全国卷
解读∣指导∣提升
历史
内容和比较类解题指导
内容类:措施、表现、过程、观点
比较类:趋势、变化、异同、特征
1
内容类分析
内容类的考查无疑是对材料中涉及的措施、主张观点、过程和表现的概括与归纳。内容的考查在第41题是一常见的考查,难题是不大的。因为试题材料一般是不出自于教材,对内容的概括与归纳,只须准确把握相关材料就可以准确地完成解答。
典型例题①
(2016·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
节制生育。
典型例题②
(2015·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观念: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如何准确地把握材料呢?
利用关键词准确地把握材料
如材料中出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首先与其次、第一等关键词,说明材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叙述了相关内容,故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概括与归纳。
利用标点符号来准确地把握材料
标点符号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和归纳。特别是分号、省略号等一些较特殊的符号。如省略号,从某篇文章摘取一部分作为材料,被省略的文字肯定与试题设问没有很大的关系,而没有省略的显然就是很重要的且与试题设问联系性强。

内容类的考查是常常会遇到的,却少有直接考查。内容的考查往往会通过比较类设问的考查来涉及。换一句话来说,比较类设问的考查是以内容类设问考查为基础的。即在概括和归纳相关内容后再做比较分析,进行总结变化、趋势与特征。

2
比较类分析
比较类设问考查考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常见的设问有趋势、变化、异同、特征等。
第41题材料以图表和文字形式呈现居多,尤其是文字形式。
什么是趋势?
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这种发展动向会尚不明确或模糊,但历史考试中一定是明确的,而且一般多是同向发展,不断地加强或减弱等。应些解答时较常会用到增强、增加、快速和上升,或减弱、减少、缓慢和下降等词语
典型例题③
(2019·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解答点拨
抓住数据变化特征,尤其是数据中较明变化的部分,了解材料呈现的是上升或下降、增加或减少… …
材料类型
从呈现的材料类型来看,趋势设问的材料一般以数据类材料居多,多以文字和表格形式居多,图表形式相对较多。
答题常见关键词组
增长与放缓、增加与减少、越大与越小、上升与下降… …
实时训练
(2016·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选)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什么是变化?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量变,甚至是质变。无论是“变”,还是“化”,显然更多会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质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历史考试中变化设问一般会是反向发展。也就是说, 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从有到无、从大到小、从高到低等等
典型例题④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类别 变化前 变化后 解答
海关
设置 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 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不符合题意
计税
方式 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 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
税率额 税率总计10%左右;税率提高两倍 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
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实时训练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选)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什么是特征?
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事物区别于共它事物的某些属性
典型例题⑤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选)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类别 关键信息 解答
种植时间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种植范围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种植技术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大豆利用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比较事物的异同
背景 目的 内容 影响
事物A ? ? ? ? ?
事物B ? ? ? ? ?
事物C ? ? ? ? ?
典型例题⑥
(2017·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关键信息 解答
雍正年间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限制开矿
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允许开矿
官督商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