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章)名称、课题 1 邓稼先 主 备 人
课时划分 3 课时 教学课时 第1 课时 总备课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快速默读,用圈点法概括要点。2.抓住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3.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2.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法 采用读---品---悟的教学思路
学法 朗读、精读、摘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2.学生课外搜集有关邓稼先、杨振宁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彰 显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1.阅读发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2.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3.阅读课文4.整体感悟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三、教师总结四、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签 阅
单元(章)名称、课题 1 邓稼先 主 备 人
课时划分 3 课时 教学课时 第2 课时 总备课数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2.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抓住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2.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法 精读、摘录
学法 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外搜集邓稼先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彰 显
一、合作探究,研读赏析1.合作探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4)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5)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二、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例: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c.—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2.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例:a.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b.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三、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教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学习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悟和启发呢?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签 阅
单元(章)名称、课题 1 邓稼先 主 备 人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课时 第 3课时 总备课数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抓住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2.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能通过快速默读,用圈点法概括要点。2.抓住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3.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2.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法 1.结合课文,了解对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2.用快速默读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圈点法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学法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对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表达,培养自己的综合语文素质。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彰 显
一、回顾引入二、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1.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2.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总结存储: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2.课后练习部分解答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课后反思 签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