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5 12:26:11

文档简介

1 分类
■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 教学提示: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经历按人物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衣服穿在身体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的分类过程。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2、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帮小明整理衣服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
(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第4题: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第5题,布置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指名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一、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3、给会飞的动物涂上红色,给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涂上绿色。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把每行中不同类的用○画出来。

答案提示:
1.
2.
▇ 板书设计 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方法不一样
▇ 教学资源包

智力乐园 :猜一猜小兔子家有几名家庭成员??每名家庭成员吃3个蘑菇,有9个蘑菇正好。
参考答案:小白兔家有3名家庭成员。
资料链接
智力乐园:有两堆积木:
(1).第一堆(?)个,第二堆(?)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 ?)个.
(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 )堆拿出( ? )个放到第(? )堆。
(3).7+( )=11-( )
第一堆 第二堆
参考答案:(1).第一堆(?7)个,第二堆(?11)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 4?)个.
(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2 )堆拿出( ?2 )个放到第(?2 )堆。
(3).7+( 2 )=11-( 2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 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⑴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自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⑵会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涉及了分类和比较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活动,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联系分类和比较。
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练习,实际应用的思路来教学。
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会编数学小故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⑵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⑷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⑸密切联系生活,能把学到的分类与比较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之中。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分类 1
比较 1
综合练习 13 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我学会了吗?”综合练习
▇ 教学提示:在教师德引导下,通过回顾前两节课分类和比较过程,引导学生对之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知识的意识。最后,在“整理书包”这一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知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整理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学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 教师准备: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学生准备:水彩笔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知识回顾
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前几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展示“分类”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衣服,我们都按那些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类。
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把衣服放在衣橱,在这里我们对衣橱里东西进行了比较。想一想,我们把这些物体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它们的什么?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比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回顾知识,培养学生的整理、反思意识,但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 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分类和比较中应掌握的知识,让同学们对本单元有一定的系统了解,构建知识网络。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30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实践活动:整理书包。
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里东西变的整齐好看吗?现在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
将自己的书包里所用的书和文具都拿出来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学生展示整理结果,引导你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
看看书包里的文具,你可以将那些物体进行比较,将他们的什么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整理书包”这一活动及巩固了分类比较的知识,有渗透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也在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新知: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 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技能。
四、达标反馈
一、把同类圈起来。

二、把每行中不同的用○画一画。
参考答案: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比较和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不止要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还要做一个爱帮妈妈做家务爱劳动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
1.在多的下面画√            2.在小的下面画O

3.在高的下面画O          4.在粗的下面画√,细的下面O
    
    
5.在厚的下面画√,在薄的下面画O     6.在最长的下面画√,最短的下面画O


7.在最厚的下面画O,最薄的下面画√。
   
参考答案:略
▇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
分类 比较
▇ 教学资源:
举一反三 : 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3只小兔头和脚都没有对齐,不能直接比较。但可以通过数格来比较;左边的小兔高7格,中间的小兔高6格,右面的小兔高5格,所以最高是左边的小兔,最矮的是最右边的小兔。

√ ○
补充资料:
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3.给会飞的动物涂上红色,给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涂上绿色。
二、把同类圈起来。

三、把每行中不同的用○画一画。
四、分一分。
分一分,说一说。(两人一组,说说分法)
1.
2.
参考答案:略2 比较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的信息窗2比较及自主练习的1、2、3题。
▇ 教学提示: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进行比较,在认识天平平衡代表两个量的相等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比较等活动,逐步从直观的比较过渡到简单的推理。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能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对象变化,比较的结果不同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体会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的对象的变化,比较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课件、小明、爸爸、妈妈的头像若干张,天平、小萝卜3根、大萝卜1根
学生准备:练习本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设计意图:连接上节课的情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中学习,并以“小明有一个聪明的发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的衣橱里都放了些什么东西?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引导:要知道那条裤子长,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汇报:可以比一比,可以量一量。
引导学生看情景图;还可以比什么?
还可以比花瓶 ,放在下面的花瓶比放在上面的花瓶高。
还可以比马,大马比小马高
还可以比荷花圆球,大球比小球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还可以比小明和妈妈的高矮,妈妈比小明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4)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5)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②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2、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技能。
四、达标反馈
1、

3、

参考答案: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比较。
生:我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在最长的下面画“√”,在最短的下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对的下面画“√”,在错的下面画“×”。

参考答案:
1.
2.

3.(1)√ (2)× (3)√ (4)√
▇ 板书设计 比较
比长短 比高矮 比厚薄......
▇ 教学资源包
资料链接:
参考答案:略
精彩片段: 比较精彩片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1图片),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好衣物,下面,咱们一起把衣物放进衣橱吧。(出示信息窗2图片)打开衣橱你看到了什么?
生1:衣橱里挂着裤子。
生2:一条红的,一条蓝的。
师:那这两条裤子,那条长呢?
生1:蓝色的长,红色的短。
生2:红色的长,蓝色的短。
生3:一样的长。
评析:通过创设把衣物放着衣橱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挂得高低不同、长短很难判断的两条裤子,从而引发学生猜测,初步感知物体有短有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自主探究 探究方法
比长短
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那条裤子长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里听一听。
(小组里合作交流)
师:那个同学说一说你认为是怎么比的?
生1:我可以一眼看出来蓝色的长。
生2:我觉得可以把两条裤子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对齐,比一比裤子的长短。
生3:先用尺子量一量蓝裤子有多长,在量一量红裤子有多长,就知道那条裤子长了。
生4:用拃量一量两条裤子各有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