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5 12:20:28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判断、选择的过程,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3.了解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1~102页内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谈话导入,尝试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一起去饭店吃过午饭吗?你有没有自己点过菜呢?老师要告诉你们,点菜也是一门学问,你们想不想成为一名特棒的点菜员、营养师、美食家呀?学完这节课后,你的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了,大家有兴趣吗?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怎样运用数学知识合理配菜,使午餐符合营养标准,我们吃了才能身体健康,也就是解决营养午餐的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3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3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的表格,让学生模拟点餐。学生模拟点餐,选择3道菜作为自己的午餐,让学生说说点餐之后最关心的问题。课件出示:餐厅今日推出的3种午餐方案,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计算每种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条件,投影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2.引导学生研究菜谱的营养价值。(1)小组合作,通过计算发现:A种套餐符合营养标准,B种套餐脂肪超标,C种套餐热量偏低。(2)判断自己所选的套餐是否科学,并说明自己的想法。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配菜。(1)今天的菜谱,可以搭配多少种套餐(每种套餐选择3道菜)?(可以选定第一种不变,再分别选两种搭配)(2)以小组为单位,科学配菜。(3)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套餐(举手表决),补充表格。(4)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5)计算哪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4.引导学生调查了解。调查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提出合理建议。(1)问卷和现场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和现场调查形式调查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以最喜爱吃哪类(肉类、蛋类、蔬菜类)食物为主进行问题设计。(2)明确偏胖或偏瘦的危害。(3)对偏胖或偏瘦的人提出合理建议。5.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会了合理搭配菜肴,知道了在生活中不能挑食、偏食,要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5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学中,先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以和父母一起吃午饭为话题,展开关于怎样合理点餐的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出了合理的午餐搭配。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发现有用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5~96页例3、第97页“做一做”和第98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绘制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1)提问:这里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应该画几个统计图?学生回答,并试画。(2)追问:若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个图行不行?该怎么看?学生思考,并体会到单式统计图的局限性。教师指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分别统计了两组数据,这两组数据是对比出现的,观察起来不方便。我们可以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3)再问:如何将两个图合为一个图呢?学生尝试动手绘制,全班交流,教师纠正补充将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的过程,并给出绘制步骤。2.引导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提问: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图形回答。再问: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小结: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同时表示两种(几种)人或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2)复式条形统计图经常把两种(几种)人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3)复式条形统计图必须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3.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复式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优点。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0页例1、第91页例2、第92页“做一做”和第93~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4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1)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 ),叫做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 )计算。(2)把12颗糖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 )颗糖。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与平均分相关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1)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指假设4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同样多,每人收集了多少个。(2)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求法。提问:怎样才能使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算法:方法一:移多补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如果小红给小兰1个,小明给小亮2个,他们4人的瓶子数量就同样多,即都是13个。方法二: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相当于把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列式计算:(14+12+11+15)÷4=13(个)小结:(1)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相等;②用计算公式求平均数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问:怎么才能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观察男生队和女生队,男生队记录了5名队员的成绩,而女生队只记录了4名队员的成绩。两队的人数不同,比较踢毽的总数对女生队不公平。应该采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不会受到人数多少的影响。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76÷4=19(个)19>17,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3.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了每名同学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的过程。教材统计了学生踢毽的个数并通过比较男、女两队哪个队踢得多,提出数学问题。课堂再现踢毽比赛情境,学生统计比赛结果后,发现参赛男、女生人数不同,无法直接判断哪队胜,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