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2.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的几种三角形的特征的掌握,能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3.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图形运动的方式、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和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知识;能够画出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0页第3题、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提问:本学期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主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7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7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提问:在“观察物体”中,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是怎样的?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不同位置观察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判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教师结合教材第113页第11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观察物体。2.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提问:在“三角形”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3)三角形的分类。教师结合第110页第3题, 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3.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和平移。提问:轴对称和平移都有什么特性?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如何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根据这一特征找到已知图形中各关键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即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平移距离。根据这一特征和平移方向找到已知图形中各关键点的对应点,再顺次连接即可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师结合第113页第12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轴对称和平移知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6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2.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3.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4.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对知识的回顾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学生在头脑中回顾知识的同时,教师出示的问题也能够跟得上,将学过的知识及时运用,起到了复习课应有的作用。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做出大致判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教师灵活修改教学方案以及步骤,实现共同进步。第3课时 统计与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入认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以及数据变化的趋势,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2.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表法和假设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平均数,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难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鸡兔同笼”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0页第4题和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5,18~20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统计与数学广角”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提问: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平均数,条形统计图,鸡兔同笼。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统计与数学广角部分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7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7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平均数。提问: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回顾、交流、汇报:(1)一组数据相加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项指标。(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②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教师结合教材第115页第17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平均数。2.引导学生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问: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两种?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每个项目中有两个(或多个)数据,需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标明图例。(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教师结合教材第110页第4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教师强调: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不同颜色(或底纹)的图例表示不同的人或事物;(2)确定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3)明确1格代表多少;(4)根据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注数量。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可以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3.引导学生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提问: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假设法。当题中数据较小时,用列表法比较简便;当题中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简便。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5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五”第15题。2.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8题。3.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9题。4.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0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练习题,复习了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和鸡兔同笼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在课前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回顾,将学生快速带入数学环境中,跟随教师的思维一起进行梳理,构建知识框架;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反复运用这些知识,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反应,从而能置身于教学的动态系统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简便计算。2.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性质、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正确改写小数及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难点: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会运用小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8页内容、第109页的第1,2题和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四则运算。口算。43+57= 101×20= 1000-302=25×4= 125×8= 75÷5=4.7+1.3= 12.53-7.53= 1.7-0.8+0.3=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6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6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四则运算。提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和性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1)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2)①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③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组织学生在练习本写一写上面的运算律。教师结合第109页第1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2.引导学生复习小数。提问:在小数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独立思考,回答:(1)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除以)10、100、1000、…,小数就扩大(缩小)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2)求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3)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4)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②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③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教师结合教材第109页第2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小数知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6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2题。2.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3,4题。3.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5,6题。4.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快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顺利地进行学习。在做题之前,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此方面的知识,便于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牢记知识。降低了学生在简便运算时的错误率,培养了学生细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