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有关营养物质的探究实验,学会分析对照实验,并理解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等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概述营养物质消化是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前预习任务】
1.预习和复习教材26-31页消化和吸收,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及消化和吸收有关的概念。
【课上学习任务】
说出牙齿、舌和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
设计可以在家完成的探究食物消化的实验,完成探究实验报告单设计。
探究实验报告单
班级 姓名 年 月 日
探究课题 学?科 生物学
实验材料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做出假设): 第三步(制订计划): 第四步:实施计划(略) 第五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某科技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水浴温度选择37℃是为了接近人体的体温
C.③中的试管1号与2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
D.在步骤④时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
2. 在“探究淀粉的消化过程”的实验中,某学校的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A.水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C.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D.不同量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3.下列图表示探究唾液消化淀粉的相关实验,各试管含有等量和等浓度的淀粉溶液。按图中所示处理,经充分反应后各管均滴入适量碘液,溶液可能不变蓝的是( )
A. B. C. D.
4.小金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号 2号
稀淀粉糊(mL) 2 2
新鲜唾液(mL) 2 2
恒温处理(5min) 37℃ 0℃
碘液(滴) 2 2
A.实验中淀粉遇碘变蓝色
B.实验探究唾液能否催化淀粉分解
C.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
D.恒温时间太短淀粉糊未被分解会影响结果
5.在探究“馒头在人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试管加碘变蓝说明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C.实验温度保持在37℃左右
D.馒头变甜与牙齿和舌头的作用分不开
6.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把食物切断、磨碎,属于物理消化;二是把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属于化学消化。为研究口腔中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对淀粉分解的不同作用,小宇同学以馒头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馒头碎屑与搅拌分别模拟口腔中________对馒头的物理消化。
(2)通过第一、三组比较可知,________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3)比较第_________两组实验结果,说明物理消化也能影响馒头中淀粉分解。
(4)为进一步探究仅有物理消化是否可以将淀粉分解,需增设第四组实验,第四组实验的处理方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放置于37℃温水中,5分钟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第四组实验结果为变蓝(颜色与第一组相同)。
(5)综合上述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请再举一个人体器官进行物理消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C 2. C 3. D 4.B 5.B
(1)牙齿、舌
(2)唾液
(3)二、三
(4)将与第一组等量的馒头碎屑和清水加入试管中,并搅拌
(5)唾液(化学消化)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但是仅有物理消化无法分解淀粉。
(6)胃的蠕动;小肠的蠕动;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共45张PPT)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消化和吸收
初一年级 生物学
每当我们吃过饭后,大约经过4个小时,食物通过在胃、小肠等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后,将排入大肠。因此,为了不断给人体补充能量,大约4~6小时可以安排一次用餐。早晨,当我们经过8个小时的睡眠后,胃中的食物早已经排空,因此吃富含营养的早餐对人体健康是特别重要的。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水
无机盐
维生素
口腔
胃
小肠
当食物在消化道中行进时主要在口腔、胃和小肠内发生消化作用。
口腔
胃
牙齿的咀嚼
胃液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资料
资料
舌的搅拌
唾液
胃蠕动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牙齿 舌 唾液
物质变化:淀粉→麦芽糖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取唾液的过程
实验的用具
资料
资料
资料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①加入淀粉液
资料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②1号试管唾液,2号试管清水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资料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唾液
(10滴)
清水
(10滴)
③37℃水浴锅加热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唾液
(10滴)
清水
(10滴)
37℃
37℃
资料
④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唾液
(10滴)
清水
(10滴)
37℃
37℃
碘液
碘液
不变蓝
变蓝
资料
实验研究的变量是什么?
2. 除了我们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它条件如何控制?
唾液
单一变量原则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唾液
(10滴)
清水
(10滴)
37℃
37℃
碘液
碘液
不变蓝
变蓝
实验研究的变量是什么?
2. 除了我们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他条件如何控制?
3.该实验结果是什么?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淀粉液
(2ml)
淀粉液
(2ml)
唾液
(10滴)
清水
(10滴)
37℃
37℃
碘液
碘液
不变蓝
变蓝
淀粉分解
淀粉未分解
唾液
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唾液可消化淀粉
与清水相比,唾液中含有什么物质可以消化淀粉?
通过这个实验是否可以证明唾液中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淀粉酶?
淀粉糊
A
淀粉酶溶液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A应加入的是:
与淀粉酶溶液等量的清水
淀粉糊
清水
淀粉酶溶液
实验的现象:
1号试管不变蓝 2号试管变蓝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淀粉糊
清水
淀粉酶溶液
实验的结论:
淀粉酶可消化淀粉。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温度改变会对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什么影响?
①将淀粉酶溶液放入100℃和40℃水浴加热。
①数分钟后,将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水溶液混合后继续加热几分钟。
③在试管中分别添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高温会让淀粉酶失去消化作用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资料
资料
资料
淀粉酶真的就只能消化淀粉吗?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消化作用
是否可以通过滴加碘液检测试验结果?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淀粉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温水 温水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
?
资料
蔗糖
分解
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
淀粉
斐林试剂可以鉴定和检测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会呈砖红色沉淀。
1号试管 2试管
实验操作 淀粉液
蔗糖
淀粉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温水 温水
检测方法
实验现象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但不能消化蔗糖。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
产生砖红
色沉淀
未产生砖红
色沉淀
淀粉被分解
蔗糖未被分解
资料
牙齿 舌 唾液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组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① ①和2组 唾液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组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A ①和② 唾液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组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齿和舌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清水
组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齿和舌
编号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① 馒头屑/搅拌 唾液
② 馒头屑/搅拌 清水
③ 馒头块/不搅拌 唾液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得出结论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齿和舌
唾液可以消化淀粉
牙齿和舌的作用可促进唾液消化淀粉
淀粉全部被分解
淀粉不被分解
不变蓝
变蓝
浅蓝
淀粉部分被分解
思考: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不是对照实验的一组(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得出结论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变蓝
深蓝
浅蓝
深蓝
牙齿和舌
牙齿和舌
唾液/牙齿和舌
唾液
×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得出结论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变蓝
深蓝
浅蓝
深蓝
牙齿和舌
牙齿和舌
唾液/牙齿和舌
唾液
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
×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得出结论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变蓝
深蓝
浅蓝
深蓝
牙齿和舌
牙齿和舌
唾液/牙齿和舌
唾液
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
×
唾液可以使淀粉消化
编号 对照实验 研究的变量 得出结论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变蓝
深蓝
浅蓝
深蓝
牙齿和舌
牙齿和舌
唾液/牙齿和舌
唾液
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
×
唾液可以使淀粉消化
牙齿和舌的作用可促进唾液消化淀粉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胆汁的乳化
小肠蠕动
胃蠕动
各部位的物理性消化对食物的消化的共同意义
均让食物变的更小,增大了食物与消化液中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效率。
同学们对以上实验你可否进行改进和进一步探究呢?
提示:可以从仪器、试剂、操作方法等角度入手。比如:用玻璃杯代替试管,碘酒代替碘液。尽量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让实验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温馨提示:同学们除了唾液,如果想进一步探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消化,可以网上购买专门的食品添加剂中使用的消化酶。
蛋清
蛋清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水。将蛋清单独取出,倒入开水搅拌成蛋花状就可以探究蛋白质的消化了。
1号加入淀粉酶溶液
2号加入清水
3号加入蛋白酶溶液
可以用容器中装入温水,完成隔水加热。
可以通过白色的蛋花是否消失来观察蛋白质是否被消化!
同学们,你有更加方便易行的方法吗?设计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实验,现在就可以动手起来进一步探究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究营养物质的消化
学科 生物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有关营养物质的探究实验,学会分析对照实验,并理解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等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概述营养物质消化是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尝试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学会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每当我们吃过饭后,大约经过4个小时,食物通过在胃、小肠等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后,将排入大肠。因此,为了不断给人体补充能量,大约4~6小时可以安排一次用餐。早晨,当我们经过8个小时的睡眠后,胃中的食物早已经排空,因此吃富含营养的早餐对人体健康是特别重要的。 以馒头为例引导同学们,回忆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当我们进餐时,我们摄入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消化并吸收后,就可以为我们提供物质和能量了。 引导学生应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小视频还原一下,食物在口腔和胃内的真实情景。 通过播放视频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食物会经过牙齿的切断、撕裂和磨碎,将食物从大块变成小块。再加上舌的搅拌,及唾液与食物的混合共同作用,形成食团。 经吞咽后,食物会经过食道进入胃。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到,胃在不停的蠕动,以及胃内消化液在这个过程会与食物混合,因此食物在胃中,主要经过胃的蠕动及胃液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牙齿和舌及胃肠的蠕动仅将食团物理性状改变,比如大块变小块,因此属于物理性消化,唾液和胃液参与的消化可以将物质分解变小,属于化学性消化。那什么是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是可以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研究的。 通过复习和分析,进一步明确牙齿和舌 及胃肠的蠕动仅将食团物理性状改变,比如大块变小块,因此属于物理性消化,唾液和胃液参与的消化可以将物质分解变小,属于化学性消化。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以馒头为例,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在口腔中,牙齿、舌和唾液三个因素是共同作用的,在进食时通过口腔这样的环境将三个因素一一割裂开,分别的探究和比对观察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可以通过模拟口腔环境分别进行探究。 对于复杂的问题,多个影响因素的,我们在探究时可以一个一个因素分别探究,再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实验的用具和取唾液的过程 在准备实验中,取唾液是一个关键过程,所以通过视频教会学生如何取唾液。并在展示用具是,强调碘液和恒温水浴锅的作用。碘液滴加后可以给细胞染色观察细胞核等结构,或是用滴加碘液的方法鉴定淀粉,而这里我们用碘液的目的就是后者,鉴定淀粉。恒温水浴锅是可以控制温度的仪器,将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下,为实验提供可能。 (2)实验操作 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在播放添加淀粉液、滴加唾液或清水、水浴加热等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操作细节。请同学们注意,特别是在量取液体时要,要将量筒上刻度线放到与眼睛平齐的位置,这样量筒中的液体的读数才是准确的,而且做完实验均要把用具放回原处,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放在37℃的水浴锅中加热?这其实就是模拟人体口腔内的大致温度。 (3)检测实验结果 过5-10分钟,就可以取出,就可以滴加碘液检测结果了。(播放视频)当把两个试管均滴加2滴碘液摇匀后,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实验的现象。1号的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分析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一下实验过程,实验探究的变量是什么?只是唾液,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那么除了我们要研究的变量,其它的条件如何控制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其它的变量都是相同的,都相同量的淀粉液、相同的温度等,这体现的是对照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就可以排除温度、淀粉不同等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了。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碘液检测的变蓝、不变蓝的实验的这个现象反映出来的真实的结果是什么?其实是淀粉是否被分解。因为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而如果被分解成麦芽糖等其它的物质就不会变蓝,这样我们就可也知道,一号不变蓝,是淀粉分解,二号变蓝,是淀粉未被分解。 比较分析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可将淀粉分解。 通过分析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的对照实验,明确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结果分析,和得出结论能力。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我想请同学思考一下,一号加唾液,2号加入的是清水,唾液和清水之间对比,唾液中对淀粉分解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实验是否可以证明唾液中起消化作用的物质就是唾液淀粉酶?很显然是不行的。 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实验,为例进一步分析。依据实验过程图,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的过程,并预测实验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 通过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并理解唾液中消化淀粉的物质是淀粉酶。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分解作用的影响 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两个实验都同时将试管放在37℃的温度下加热,这是模拟口腔温度,那同学们是否会怀疑,如果温度过高或是,过低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呢? 接下啦,我们就进一步探究一下温度对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验的过程,(播放视频)首先将淀粉酶溶液分别装入2和1号试管分别放到100℃和40℃的水浴中加热。在加热淀粉酶容易的同时也让淀粉水溶液同时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将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水溶液混合,继续加热几分钟。 然后呢,通过滴加碘液的方式来检测,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2号试管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这是为什么呢?2号试管是放在100℃的高温下,而1号是放在40℃的温度下,这说明高温会让淀粉酶失去分解淀粉的能力 通过探究温度对淀粉酶分解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分析,理解除要探究的变量外,其它条件要适宜。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分解作用 同学们是否会有疑问,淀粉酶就真的只会分解淀粉吗? 我们接下来以淀粉和蔗糖为例,来探究一下淀粉酶的分解作用。 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实验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用什么检测方法?是否可以用淀粉检测实验结果。大家可以看出,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1号试管中本来就没有淀粉,分解或是不分解颜色都是不变的。那如何检测呢? 通过研究发现蔗糖如果被分解会转变成果糖和葡萄糖,而我们再来看淀粉,淀粉的结构更复杂,但是淀粉经过分解会变成麦芽糖。这时可以选用斐林试剂,这种试剂遇到果糖、葡萄糖及麦芽糖后,均会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所以,对于这个实验,就选择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我们看用斐林试剂检测的过程。(播放视频)检测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1号产生砖红色沉淀,2号未产生砖红色沉淀,这一现象表明1号的淀粉被分解,2号的蔗糖未被分解,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证明,淀粉酶是可以分解淀粉,却不能分解蔗糖。一种特定的消化酶,只能消化一种特定的物质。 了解消化酶的特定消化作用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主要探究了唾液及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口腔中牙齿、舌、唾液三者的作用。 我们看下图中展示的实验过程,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这里用馒头块和馒头屑模拟牙齿的咀嚼的过程,用玻璃棒搅拌模拟舌的作用。1号试管加入馒头屑并搅拌,加入唾液,2号试管加入馒头屑和搅拌,加入清水,3号,加入馒头块和不搅拌,加入唾液。 当列表比较后,我们就可以较好的分析,找对照实验,进行比较。首先我们来看,1号和2号,是否可以组成对照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唾液这一变量,其它都不变, 因此1和2号,可以构成对照实验,探究的是唾液的消化作用。 那么1号和3号,是否可以组成对照实验,我们可以看,除了馒头碎屑和搅拌以外,其它都一样。 因此,1和3号,可以构成对照实验,探究的是牙齿和舌的作用。 那么2和3号,能否构成对照实验,很显然是不行的,这里面有两个变量都改变了,不是唯一的。 接着我们看一下,检测后的现象,1号不变蓝,2号变蓝,3号浅蓝。这说明一号中含有的淀粉全部被分解,2号不被分解,3号部分淀粉被分解。这样我们通过比较1和2号,我们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可以使淀粉分解。然后通过1号和3号比较,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牙齿和舌的作用可促进唾液消化淀粉。 接下来,我们看这道练习题,通过右图分析,不是对照实验的一组是。 在得出这道题的答案之前,我们依然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比较分析一下。1组和3组,只有一个变量,牙齿和舌的作用,2号和4号,比较探究的变量也是牙齿和舌,只不过是在都加唾液的前提下又有牙齿和舌的作用。那我们再来看3号和4号,这两个比较我们发现变量不唯一,唾液以及牙齿和舌都变了,所以这个不能称为对照实验,最后,我们来看2号和3号,只有唾液一个量改变,因此也可以称为对照实验,其实分析完,我们看出来,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分析的实验不同的是加入了独立探究牙齿和舌作用的对照实验1组和3组。那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实验的现象,经碘液检测后,1号,不变蓝,2号,深蓝,3号,浅蓝,4号,深蓝。比较2组和4组,我们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单独只有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分解,2和3组,是没有牙齿和舌的作用时,唾液单独起作用,我们发现颜色变浅了,说明唾液可以分解淀粉。但是再比较1组和3组,这是在牙齿和舌以及淀粉的共同作用下,淀粉全部分解,这说明,虽然牙齿和舌不能直接让淀粉分解,但是这种物理性的消化,可以促进淀粉的分解。 这是因为,在牙齿、舌、胃肠蠕动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下,让食物变的更小,增大了食物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效率。 通过探究牙齿、舌和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物理性消化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物理性消化是让食物变的更小,增大了食物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效率。
布置自选任务 同学们对以上实验你可否进行改进和进一步探究呢?其实居家学习的期间,同学们可以借用家里的用具开展实验,比如用玻璃杯代替试管,碘酒代替碘液。尽量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让实验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提示同学们,除了唾液,如果想进一步探究淀粉酶、蛋白酶等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可以网上购买专门的食品添加剂中使用的消化酶。 此外,给同学们展示,用蛋花液探究淀粉酶和蛋白酶消化作用的实验,在没有实验试剂时,可以从物质性状的改变上观察变化,从而能观察实验结果。比如通过蛋花的消失,看蛋白质的消化。 引导学生用更加方便易行的方法设计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实验,可以探究课堂展示的实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消化过程的温度、消化酶的浓度等条件对消化的影响了。 通过动手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