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5 18: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谣“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
A.抑制民间手工生产 B.维护专权统治权威
C.确保外贸商品质量 D.保证政府利益垄断
2、“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3、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
4、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在中国古代,官府新招来的工匠都需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技术培训方式趋于完善,出现“技工学校”。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技术的培养与传承 B.强化了技术推广和普及
C.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 D.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
8、唐朝铁的年产量达一千多万斤,而宋朝铁的年产量是唐朝时的三倍。明朝时,铁的年产量竟高达九千万斤以上,且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B.宋明两朝战争频繁
C.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D.官营冶铁效果显著
9、电视剧《大河儿女》围绕河南省烧窑高手贺焰生和叶鼎三之间的“斗瓷”故事而展开。从历史和地域传承来看,贺焰生和叶鼎三的工艺源自于
A. 定窑 B. 钧窑
C. 龙泉窑 D. 耀州窑
10、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
A.强调社会地位差别 B.纺织技术提升较慢
C.市民阶层需求不高 D.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1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而到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战国长期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各国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C.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D.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1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二、非选择题:
1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周礼·考工记》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 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二 宣德间尝遣人至楼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成叹,以为不可及。
——(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一二
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遝,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推动古代中国手工技术的发展,请从制瓷、冶金领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旧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 4、B 5、B 6、B 7、A 8、C 9、B 10、A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1)类型:官营手工业。
特点: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
(2)借鉴;创新。举例:略
(3)态度:重惩(“反对”亦可)。影响: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4)培养:加强技术交流;鼓励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阶段1:“原工业化”。特征: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阶段2:工业革命(工业化)。特征: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