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课时优案2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 有些危机。
②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明日黄花。
③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 ,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A.难免 抱残守缺 安之若素
B.难免 故步自封 处变不惊
C.未免 故步自封 处变不惊
D.未免 抱残守缺 安之若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难免”是形容词,形容事物的不可避免性,强调客观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未免”是副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旨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这里作者持否定、不赞同的态度,用“未免”,排除A、B两项。②“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现多比喻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不肯接受新事物。这里与“与时俱进”形成对比,强调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所以用“抱残守缺”,排除C项。③“安之若素”,指身处困境,遇到困难或遭到挫折时能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处变不惊”,指人在面对变乱时,能镇定自若,不惊慌,能泰然处之。这里强调美国政府面对黑人诉求的不在意,所以用“安之若素”。综上,选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恒久,更深刻。
B.《拿来主义》一文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了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C.鲁迅先生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不看中国书。
D.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大部分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为“更深刻,更恒久”。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虽然”调至句首。D项,语意重复,应去掉“大部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的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答案 D
解析 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另一部分著作,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④⑥分析和评价鲁迅的精神,①总结语段。
1.[高考源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请结合本课简要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的“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2.[高考源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前三段和背景,理解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的含义。
我的答案:
答案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将其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恶意,接受者可要可不要,有选择权。“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是怀有不良企图的,非要你接受不可的。“送来”仅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实质是“抛给”。
3.[高考源点:分析论证方法]作者在第三段中举尼采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我的答案:
答案 (1)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只知一味“送去”会非常危险。
4.[高考源点:分析文章结构]本文题目和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这样写有四个作用:一是“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二是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为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三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四是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综上,作者从揭露批判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使立论更加鲜明有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茅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第①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的东西都是国外“送来”的,根据第③段可知A、B两项的东西是最先“送来”的,根据第⑥段可知,D项的东西是现在“送来”的。只有C项是自己“拿来”的,但这里“拿来”的对象并非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的精华,而是以此为辩护的糟粕,即选项C中的腐朽没落的文化。
2.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答案 A
解析 前一个属于特定称谓,需要加引号来强调一下,已经出现了一次,所以下一个就不用加引号了。
3.第③自然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画线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答:
答案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送来”各种东西。
解析 “这”为代词,承前指前面提到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送来的东西。所以答题时只要把“这”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