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章一次函数(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章一次函数(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6 11:36:18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章第1课时
课题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1)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2、能判断两个变量是否为函数关系,学会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3、能列出简单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根据自变量取值求函数值。
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概念并理解。
难点 对函数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10“动脑筋”(多媒体显示): 在这几个实例中每个问题有几个变化的量,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变量与函数。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10~P111内容: 1、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 2、什么是函数?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 3、任意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吗?什么是以“一一对应”? 4、怎样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完成学法P61“课前预习”(1)。
合作交流 讲述: 1、在问题中取值会发生变化的量叫变量。取值固定不变的量称常量。 2、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3、“一一对应”关系: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 应用: 教材 P111 例1 (列简单函数关系式)。 学法: P61探究一 补例:例1 (函数定义及求函数值) 注意:分析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练习: 教材P112“练习”T1、T2。
小结归纳 1、函数的有关概念。 2、 “一一对应”的关系。 3、自变量和函数值范围确定。 4、数学应用的思想。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1A组P116 T1;T2;T5;P117 B组 T6。 选做:学法P61 “课堂探究”(一);P62“课堂达标”。
板书设计
反思回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章第2课时
课题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了解各自优缺点。 2、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能根据函数解析式,求相应的函数值。
重点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并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函数表示法。
难点 三种函数表示法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12“说一说”(多媒体显示): 在三个问题中,如果用另外的问题中的表示法合不合适?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12~P115内容: 1、什么是函数的图像法?有怎样的优缺点? 2、什么是函数的列表法?有怎样的优缺点? 3、什么是函数的解析法?有怎样的优缺点? 完成学法P61“课前预习”(2)。
合作交流 讲述: 1、用画图来表示函数两个变量的关系的方法叫图像法。其优点是直观清晰的体现变化趋势。 2、用列表来表示函数两个变量的关系的方法叫列表法。其优点是清晰体现了部分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对应关系。 3、用解析式来表示函数两个变量的关系的方法叫解析法。其优点是方便计算需要的函数值。 应用: 教材 P114 例2 (函数表示法简单应用)。 学法: P61探究二 补例:例2 (函数定义及求函数值) 注意:注意图像法的分析。 练习: 教材P115“练习”T1、T2、T3。
小结归纳 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注意图像法的分析。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1A组P116 T3;T4; P117 B组 T7。 选做:学法P61 “课堂探究”(二);P62“课后提升”。
板书设计
反思回顾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章第3课时
课题 一次函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应用能力。
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能根据问题写出一次函数解析式。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18“动脑筋”(多媒体显示):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类型问题?你能列出相应解析式吗?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一次函数。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18~P119内容: 1、什么是一次函数?其一般形式是什么? 2、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3、一次函数有怎样的特征? 完成学法P64“课前预习”。
合作交流 讲述: 1、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为常数,≠0)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是自变量,为因变量)。 2、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即时,则是的正比例函数。 应用: 教材 P119 例 (一次函数解析式)。 学法: P64探究二 补例:例2 (一次函数实际应用) 注意:一次函数特征。 练习: 教材P115“练习”T1、T2、T3。
小结归纳 1、一次函数。 2、 正比例函数。 3、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2A组P120 T1~T4; P121 B组 T5;T6。 选做:学法P64 “课堂探究”;P64“课堂达标”P65“课后提升”。

反思回顾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1)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用“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2、正确的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归纳,善于抽象的习惯。
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 根据图像分析思考正比例函数性质。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22“探究”(多媒体显示): 请同学们找寻(计算)8个点,画出y=2x的大致图像?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正比例函数图像。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22~P124内容: 1、做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是什么? 2、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3、正比例函数有怎样的性质? 完成学法P66“课前预习”(1)。
合作交流 讲述: 1、做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2、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3、“两点法”:因为过两点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因此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只需确定两点(其中一点可为原点)。 4、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应用: 教材 P123 例2 (简单正比例函数综合)。 学法: P65探究一 补例:例1 (正比例函数性质应用) 注意:规范解答作图的格式。 练习: 教材P124“练习”T1、T2。(学生板演)
小结归纳 1、两点法作图。 2、 正比例函数性质。 3、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3A组P127 T1(1);T2(1)。 选做:学法P66 “课堂探究(一)”;P67“课堂达标”。

反思回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章第5课时
课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理解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2、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理解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难点 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24“探究”(多媒体显示): 你发现y=2x、y=2x+3的图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一次函数图像。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24~P127内容: 1、一次函数图像是什么?怎样画其图像? 2、一次函数有怎样的性质? 3、y=kx+b与y=k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学法P66“课前预习”(2)。
合作交流 讲述: 1、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同样可以使用“两点法”作图。 2、性质:当k>0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b<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当k<0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b<0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3、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像可以看做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应用: 教材 P125 例3 (画一次函数图像)。 教材 P126 例4 (一次函数图像应用)。 学法: P65探究二 补例:例2 (一次函数性质应用) 练习: 教材P127“练习”T1、T2。(学生板演)
小结归纳 1、两点法作图。 2、 正比例函数性质。 3、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3A组P127 T1;T2;T3;B组T6。选做:教材B组T4、T5、T7;学法P66 “课堂探究(二)”;P67“课后提升”。

反思回顾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待定系数法(1)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根据所给信息确定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2、能根据两个条件或函数图像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科学思维和良好习惯。
重点 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难点 通过图形确定函数解析式。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29“探究”(多媒体显示):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怎样?需要确定哪几个系数?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待定系数法。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29~P130内容: 1、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2、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是怎样? 3、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完成学法P69“课前预习”。
合作交流 讲述: 1、待定系数法:通过先设定函数表达式(模型),再利用条件确定表达式中的未知系数,从而求出函数表达式方法即~。 2、待定系数法的步骤: ①设(设出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 ②列(根据条件列出表达式中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 ③解(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法); ④答(根据求出的系数值确定函数解析式)。 3、注意: 确定正比例函数y=kx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 确定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应用: 教材 P130 例1 (根据文字信息解答)。 教材 P130 例2 (根据图像信息解答)。 练习: 教材P131“练习”T1、T2、T3。(学生板演)
小结归纳 1、待定系数法。 2、 待定系数法的步骤。 3、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4A组P131 T1;T2;T3。 选做:教材习题4.4B组P131 T4、T5。

反思回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待定系数法(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待定系数法,能根据两个条件或函数图像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2、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再进行综合应用。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科学思维和良好习惯。
重点 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难点 通过图形确定函数解析式再综合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问题: 1、什么是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步骤? 2、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待定系数法应用。
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学法P69内容: 1、探究一: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例1。 2、探究二:一次函数表达式 例2。 完成学法P69“变式训练”。
合作交流 讲述: 1、定义:先设定函数表达式(模型),再利用条件列出方程(组)确定表达式中的未知系数,从而求出函数表达式方法即待定系数法。 2、待定系数法的步骤: ①设(设出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②列(根据条件列出表达式中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③解(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法);④答(根据求出的系数值确定函数解析式)。 3、运用图像分析相关信息,确定数据: ①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时b>0,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时b<0。②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时b>0;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时b<0。 应用: 学法 P69 探究一 例1 (正比例函数)。 学法 P69 探究二 例2 (一次函数)。 练习: 学法p69“变式1”“变式2”。
小结归纳 1、定义。 2、 步骤。 3、图像信息。
作业布置 必做:学法P70“课堂达标”。 选做:学法P70~P71“课后提升”。

反思回顾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1)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关系确定一次函数。 2、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并获取信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重点 从一次函数图像中获取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教 学 过 程
情景导入 展示教材P133“动脑筋”(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1)。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33~P134内容: 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完成学法P72“课前预习”。
合作交流 讲述: 1、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建立函数模型; ②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③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 ④根据函数图像的性质或自变量的取值情况解答问题。 应用: 教材 P134 例1 (一次函数简单应用)。 学法 P72探究一 补例1 (一次函数图像应用)。 练习: 教材P134“练习”T1、T2。(学生板演)
小结归纳 1、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 注意事项。 3、数形结合思想。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5A组P139 T1;T2。 选做:学法 P73 “课堂达标”。

反思回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2)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数据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获得的一次函数模型进行预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重点 从不同的信息中获得一次函数解析式,并预测应用。
难点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问题: 1、一次函数解析式一般形式是什么? 2、我们怎样确定一次函数中的系数“k”和“b”? 3、结合图像说明一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2)。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35~P136内容: 1、谈谈你解决P135 “动脑筋”部分的思路? 2、这种预测一定会成立吗?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 讲述: 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注意事项: ①要先判断是否符合一次函数模型; ②提高识图能力,能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③要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根据自变量范围解答; ④预测时应在已知数据邻近区域预测,结果才可能与实际更好契合。 应用: 教材 P136 例2 (应用一次函数预测)。 学法 P72探究二 补例2 (一次函数综合应用)。 练习: 教材P137“练习”T1、T2。(学生板演)
小结归纳 1、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注意事项。 2、 预测问题。 3、数形结合思想。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5A组P140 T3;T4;B组T6。 选做:学法 P74~P75 “课后提升”。

反思回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3)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方法。 2、理解一次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会用图像法解一次方程。 3、体验数形结合法的思想。
重点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难点 理解用图像法解一次方程的。
教 学 过 程
问题导入 展示教材P138“动脑筋”(多媒体显示): 通过解答你觉得这两个问题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引入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3)。
自学指导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 P138~P139内容: 1、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有怎样的联系? 2、怎样用图像法解一次方程? 完成学法P75“课前预习”。
合作交流 讲述: 1、一般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2、一般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就是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一个解。 应用: 教材 P138 例3 (简单应用)。 学法 P75探究一 补例1 (图像法解方程)。 学法 P76探究二 补例2 (函数与方程实际应用)。 练习: 教材P139“练习”T1、T2、T3。
小结归纳 1、函数与方程关系。 2、 图像法解方程。 3、数形结合思想。
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习题4.5A组P140 T3;T5;P141B组T7、T8。 选做:学法 P76~P77 “课堂达标”“课后提升”。

反思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