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课时优案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课时优案2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5 21: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
课时优案2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曹禺是以一种悲剧性的情怀,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看人生社会,将人的内在心理的矛盾冲突 ① 社会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②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 ③ 多了几分冷峻与清醒。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 ④ 是社会给人的命运所带来的巨大的伤痛,还看到了人在社会之中自身力量的微弱与不能掌控自我命运的悲剧, ⑤ 这种悲剧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





A
经过
/

不只是
因为
B
经过
于是
/
不仅仅
所以
C
通过
进而

/
总之
D
通过
从而

不仅仅
/
答案 D
解析 ①处,“通过……表现”搭配恰当,据此排除A、B两项;②处,“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这里前后句是因果关系,应选“从而”;③处,“更”表示程度的加深,结合语境选“更”合适;④处,选择“不仅仅”与后面的“还”相衔接,故排除C项,选D项。
2.根据剧本内容仿写句子。
在《雷雨》中,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        ;母子相见        ;兄弟相见        。
答案 (示例)不相亲却相斗 不相亲却相怨 不相认却相仇
解析 先根据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父子是指周朴园和鲁大海,母子是指鲁侍萍和周萍,兄弟是指周萍和鲁大海。再根据语段句式和内容整理填写。
3.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 。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答案 (示例一)(1)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赞歌。(2)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
(示例二)(1)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2)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
解析 写串联词,要兼顾上下节目的具体内容,使前后节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之外,最好要有些文采能吸引参与者。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1.[高考源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请根据要求,赏析下面三处舞台说明文字。
(1)课文开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一段描写,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鲁侍萍)”这一舞台说明中“自然地”和“慢慢地”两个词?
(3)请分析“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这部分舞台说明的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结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对剧情发展起铺垫作用;同时也感染、影响着读者,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把读者带入戏中。
(2)“自然地”是鲁侍萍30年前形成的习惯,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这两个动作,也勾起了周朴园的回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这一处舞台说明真实地揭露了周朴园的心理活动,也刻画了人物性格。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朴园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同时,这部分舞台说明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戏剧的真实性,吸引读者。“半晌”体现了周朴园经过心理挣扎后,才有下文的原形毕露:“你来干什么?”
2.[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剧作以《雷雨》为标题,试分析这一标题的意义。
我的答案:
 
答案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都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破封建牢笼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高考源点: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4.[高考源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尽管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见面后却反目成仇,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雷雨》第四幕(节选)
【第四幕概括: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晴天霹雳,因为她知道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阴鸷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蘩 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蘩 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蘩 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蘩 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蘩 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蘩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蘩 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蘩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 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 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四 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蘩漪倨傲地向周朴园说“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一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来看看周萍和周朴园当初一样,也算是一门好的亲戚。
B.周萍“难堪”是因为和四凤相爱之前没有告知父亲,现在被发现了,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C.周朴园“明白地”是因为他认为鲁侍萍最终还是会到周公馆来认儿子了,出于一种本能的提防心理。
D.这一幕戏剧冲突非常紧张、尖锐,令人惊心动魄,主要是靠外部动作的紧张和人物内在心理状态的紧张来掀起高潮的。
答案 C
解析 A项,蘩漪的意思是“看看周萍干了些什么,竟然与周家的佣人有这种关系”。目的是嘲讽周朴园,企图阻止周萍与四凤来往。B项,周萍是因有这样一个身份低下、家庭贫穷的“岳母”,感到对不起父亲和这个有地位的家庭,故而“难堪”有一种“负罪”的心理。D项,这一幕中并没有多少外部动作的紧张。
2.[直击高考源点]当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感情纠葛一下子都呈现出来之后,周朴园反而平静了不少,你是怎样看待周朴园这种“平静”的?
答:
 
答案 周朴园的“平静”,是其一贯伪善的最好体现,面对这些无法摆脱的纠葛,他想用亲情安慰周萍,用金钱稳住鲁侍萍,用“人伦天性”来维持风雨飘摇的“家庭”。
解析 当各种矛盾公开后,周朴园先是让周萍认母,接着是对自己“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进行虚伪的忏悔,然后是对鲁侍萍进行“补偿”。这些行为的背后,有周朴园的目的:维护其“善良”的面孔,表现其“道德”的一面。
3.这是《雷雨》第四幕的结尾部分,也是全剧的结尾。有人说,这种悲剧性的结尾是蘩漪一手导致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示例一)同意。仅就第四幕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看,是蘩漪使矛盾趋向于尖锐,直接引起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可以认为是蘩漪一手造成的。
(示例二)不同意。周朴园是家庭罪恶的制造者,这些矛盾,即使不是由蘩漪点燃,也早晚会爆发,蘩漪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解析 这是一个探究讨论的题目,可以结合第四幕矛盾的纠葛情况分析,也可以结合全剧的情节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