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26 16: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
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归纳世界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设计意图:用视频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7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72页活动1)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世界之最: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1月气温
7月气温
海洋


冬暖夏凉
陆地


冬冷夏热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
气温:
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案例分析
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世界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纯讲的话不利于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类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认识到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后,让小组组内分工把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演示、画出来。(分工:两位同学演示,一位同学画出来,一位同学讲解),这样促进的小组合作并且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做到了知识小品话、娱乐化,将知识化难为易。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知识点没有讲透
降水形成的条件中,凝结核和充足的水汽,没有给学生讲透,这可以进行追问学生,是不是有云就可以形成降水呢?雪白的雪融化以后为什么还有一些杂质,杂质就是凝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