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目标与素养:1.了解焓变与熵变的含义。(宏观辨识)2.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证据推理)3.能综合运用焓变与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模型认知)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自发过程
①含义: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不借助光、电等外部力量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②特点
a.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
b.在密闭条件下,体系趋向于从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
c.具有方向性:即过程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是自发的,而其逆方向在该条件下肯定不能自发。
微点拨:自发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才可以发生。
(2)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①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多数是ΔH<0的反应。
②有些ΔH>0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③反应的焓变是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①概念:描述体系混乱度的一个物理量,符号为S,单位是J·mol-1·K-1。
②特点:混乱度越大,体系越无序,体系的熵值就越大。
③影响因素。
a.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g)>S(l)>S(s)。
b.不同物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熵值,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c.S(混合物)>S(纯净物)。
(2)反应熵变
(3)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①二者关系。
②结论: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微点拨:熵变正负的判断
(1)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由液态到气态或由固态到气态的过程,熵变为正值,是熵增加的过程。
(2)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熵变通常都是正值,是熵增加的反应。
(3)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熵变通常都是负值,是熵减小的反应。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1)反应方向的判据
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反应的判据为ΔH-TΔS。
(2)文字表述
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3)局限性
①只能用于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的反应,不能用于其他条件下的反应。
②仅仅可以用于判断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自动发生的趋势,不能说明反应在该条件下能否实际发生。
微点拨:在ΔH和ΔS确定的情况下,温度有可能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作用。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CaCO3(s)CaO(s)+CO2(g)是一个熵减过程。
( )
(2)-10
℃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该变化过程的自发性。
( )
(3)吸热且熵增加的反应,温度越低反应越可能自发进行。
( )
(4)由焓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
( )
(5)一个反应的ΔH-TΔS=0,则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
[提示] (1)× CaCO3分解反应是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增多的反应,故为熵增过程。
(2)× -10
℃的水结成冰是一个熵减过程,该过程能自发进行,应用焓变的判据解释,即ΔH<0是该过程自发进行的主要原因。
(3)× 当ΔH>0、ΔS>0,温度越高越可能使ΔH-TΔS<0,即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4)√ (5)√
2.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熵增加反应
D.ΔH-TΔS<0
D [ΔH-TΔS<0的反应为自发进行的反应。]
3.下列对熵变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少量的食盐溶解于水中:ΔS>0
B.纯碳和氧气反应生成CO(g):ΔS>0
C.气态水变成液态水:ΔS>0
D.CaCO3(s)受热分解为CaO(s)和CO2(g):ΔS>0
C [A项,NaCl(s)―→NaCl(aq) ΔS>0;B项,2C(s)+O2(g)
2CO(g) ΔS>0;C项,H2O(g)―→H2O(l) ΔS<0;D项,CaCO3(s)CaO(s)+CO2(g) ΔS>0。]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1.放热和熵增加都对ΔH-TΔS<0有所贡献,因此放热的熵增加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吸热的熵减小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2.当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影响相反,且二者大小相差悬殊时,某一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
一般常温下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一般常温下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熵变对反应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3.如果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影响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可能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温度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4.ΔH与ΔS共同影响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它们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
【典例】 工业上利用甲烷制取碳黑的反应是
①CH4(g)===C(s)+2H2(g)
ΔH(298
K)=74.848
kJ·mol-1
ΔS(298
K)=80.674
J·mol-1·K-1
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副反应:
②2CH4(g)===C2H2(g)+3H2(g)
ΔH(298
K)=376.426
kJ·mol-1
ΔS(298
K)=220.211
J·mol-1·K-1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①在常温下就可以自发进行
B.焓变是副反应②自发进行的决定因素
C.制取碳黑允许的最低温度是927.8
K
D.温度越高对制取碳黑越有利
C [ΔH-TΔS=74.848
kJ·mol-1-80.674×10-3
kJ·mol-1·K-1×298
K≈50.807
kJ·mol-1>0,所以该反应常温下不自发进行,A错误;反应②是熵增加的吸热反应,熵变是决定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B错误;制取碳黑时,ΔH-TΔS=74.848
kJ·mol-1-80.674×10-3
kJ·mol-1·K-1×T<0,得T>927.8
K,即制取碳黑的最低温度为927.8
K,C正确;温度过高时,可能会发生反应②,D错误。]
(1)C(s)+2H2(g)===CH4(g)在常温常压下________(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由副反应②可知,制取乙炔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
[答案] (1)能 (2)1
709.4
K
1在利用ΔH-TΔS作为判据判断反应方向时,给出ΔH的单位通常为kJ·mol-1,ΔS的单位通常是J·mol-1·K-1,进行计算时应将二者的单位统一。
2利用ΔH、ΔS的符号和ΔH-TΔS进行推理,可以减少计算量。
1.在25
℃、1.01×105
Pa下,反应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合理解释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
C.该反应是熵减反应
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不能只用焓判据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该反应是熵增反应,且能够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B项正确。]
2.对于平衡体系mA(g)+nB(g)pC(g)+qD(g),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可自发进行
B.若m+n
C.若此反应的ΔH>0、ΔS<0,则该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可自发进行
D.无论m+n与p+q的大小关系如何,该反应过程均是熵增加的过程
B [放热的熵增反应才能在任何条件下均可自发进行,A、C项错误;气体分子数增加,反应的ΔS>0,故B项正确。]
1.下列生活中的自发过程能用熵判据解释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B.低于0
℃时水变成冰
C.墨水滴到水中会扩散到整个水体
D.铁器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并放出热量
C [熵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体系混乱程度的变化,体系中微粒排列越规则,熵越小,越混乱,熵越大。C项中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是熵增加的过程。故选C项。]
2.以下反应均为自发反应,其中不能用焓判据解释的是( )
A.2Na(s)+Cl2(g)===2NaCl(s) ΔH<0
B.C3H8(g)+5O2(g)===3CO2(g)+4H2O(l) ΔH<0
C.2NH4Cl(s)+Ca(OH)2(s)===2NH3(g)+CaCl2(s)+2H2O(l) ΔH>0
D.2Mg(s)+O2(g)===2MgO(s) ΔH<0
C [C项反应的ΔH>0,由焓判据判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题给条件是能自发进行,所以C项中的反应不能用焓判据解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是熵增加的反应
B.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是焓增加的反应
C.碳酸氢铵的分解是熵增加的反应
D.碳酸氢铵的分解由于是焓减小的反应,所以不能自发进行
C [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化合反应,所以熵减小、焓减小;碳酸氢铵的分解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加的分解反应,所以是一个熵增加、焓增加的反应。]
4.某反应2AB(g)C(g)+3D(g)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时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ΔS应为( )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C [A项,ΔH<0、ΔS>0时,ΔH-TΔS在任何温度下小于0;B项,ΔH<0、ΔS<0时,ΔH-TΔS在低温下小于0;C项,ΔH>0、ΔS>0时,ΔH-TΔS在高温下小于0;D项,ΔH>0、ΔS<0时,ΔH-TΔS在任何温度下大于0。]
5.已知电子工业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应为SiO2(s)+4HF(g)===SiF4(g)+2H2O(l) ΔH(298.15
K)=-94.0
kJ·mol-1,ΔS(298.15
K)=-75.8
J·mol-1·K-1,假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化,则此反应自发进行时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使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ΔH-TΔS<0,即-94.0
kJ·mol-1-T×(-75.8
J·mol-1·K-1)×10-3kJ·J-1<0,故T<≈1
240
K。
[答案] 小于1
240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