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内容。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
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自主预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92—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中“我的推测”:
1.根据下列两个实验方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我的猜想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反应物的总质量
(填“>”“=”或“<”或“无法确定”)生成物的总质量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m1)
反应前总质量(m2)
我的结论
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
。
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小组讨论
1.该定律能不能推广应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2.该定律中的质量总和是否包含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呢?
3.该定律中的守恒是否包含体积变化呢?
教师点拨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2)没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算反应物。(3)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指生成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总和,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不能遗漏。(4)质量守恒定律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个数的守恒。
学习指导二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师生互动:老师演示课本第94页的实验5-1和实验5-2。
小组讨论
1.上面的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预测的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这两个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点拨
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气体CO2外逸,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镁+氧气氧化镁,反应中产生的白烟为氧化镁,因其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轻。当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时,是因为氧化镁的质量包括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只要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一定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学习指导三
质量守恒的实质
师生互动:老师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水电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师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也没有改变。因此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小组讨论:从宏观和微观上怎样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师生总结归纳
——
在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
(1)四个不改变:
宏观:元素的
不变。
化学反应
微观:原子的
不变;原子的
不变;原子
不变。
质量必定守恒
(2)两个一定改变:宏观上物质的
一定改变;微观上分子的
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个数。
跟踪练习
1.判断正误:
(1)在密闭容器中把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2)4
L氢气和32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水的体积为36L。
(
)
2.a
g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b
g白色固体,此时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
)
A.(a+b)g
B.(a-b)g
C.(b-a)g
D.无法判断
3.古代神话小说中的神仙(术士)能点石成金(Au)
(石头的主要成分CaCO3),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能实现吗?试解释原因。
不能。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头中不含金元素,所以点石不能成金。违背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
4.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①分子的种类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个数
④原子的个数
⑤元素的种类
⑥元素的质量
⑦物质的总质量
A.②③④⑤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⑦
师生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
—
“四不变”、“两改变”、“一可能变”。
巩固练习
——
练习册P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