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量角器的使用说明书》,从而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各部分结构,能按不同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常用单位“度”和“。”的符号。
2.通过写量角器的使用说明书,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3.经历设计量角器使用说明书的过程,体验从不同角度来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学科之间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初步知识,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二年级下册,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精确地表示角的度数,也就从量化的角度来理解“角”。学生操作可能会遇到困难,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孩子们总是不知道把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对齐后,分不清该看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特别是发生了旋转过的角,或者是在特殊位置的“角”,学生测量有困难,也就是说不会灵活运用量角器,所以通过“设计师”这样的探索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知识的“原点”,通过设疑理解量角的“根本方法”,即用“一度的角来测量角的度数”这一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量角器的使用说明书----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怎样灵活测量角的度数,理解测量的误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调查
调查孩子们收集的物品使用说明书,建议在小组内交换看一看,初步感知说明书包含的内容,体会物品种类不同,说明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药品、食品类重在成分及服用方法,保质期等;工具类重在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活动2【活动】结合前置学习,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1、讨论量角器的使用说明书应该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2、在本小组中选择一份说明书作为基础,边讨论边修改,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或补充,最后在小组内形成一份较完整的使用说明书。(此环节是先学后教,学生带着准备在课堂进行交流讨论,有讨论的基础和目标,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学生在较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组长将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待全班汇报时解决。
4、将本组设计好的使用说明书板书到展示板上,可以只板书提纲或重点内容。
活动3【活动】课堂深入探讨,完善量角器的使用说明书
一个小组汇报本组设计的“量角器使用说明书”,在汇报的过程中与同学交流互动,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1、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2、1度角的来历:将一个整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大小就是1度。
3、重点交流量角的步骤和方法: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什么情况下读内刻度线,什么情况下读外刻度线,其判断依据是对准“0”刻度线时,注意是外刻度“0”线还是内刻度“0”线。
师设疑: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来检验内外圈数字是否读错?(从锐角或者钝角的角度来判断)
5、角的开口朝向上时量时,注意旋转量角器,使之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
6、学生对量角的步骤和方法都能掌握,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时,学生重合不上,读刻度时,可能会读错内、外刻度。(4----6环节体现“以学定教”,学生掌握了的知识不再重复,将讨论交流的重点放在孩子们疑惑的地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内外圈数字读错、角的位置特殊、角的开口朝上等)
7、初步理解测量的误差。
8、课本P41“做一做”第2题,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4【测试】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1、课本P41“做一做”第一题,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度数。利用课件上提供的电子笔,清楚地标示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课本P41第3题。
??利用新疆基础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的资源,动画展示量角的过程。角的位置不方便使用量角器时怎样灵活摆放量角器,让学生在规范直观中强化量角的方法。起始边不一定必须和0刻度线对齐,可以和任何刻度线对齐,也就是说量角器上的任何刻度线都可以作为“0刻度线”,其工作原理就有点像用断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用一个标准单位来测量一个图形的大小,包含了几个标准单位这个图形就是多大。
活动5【活动】全课总结
1、回忆所学习过的长度、面积、角度的测量,找出测量的共同点,迁移得出体积的测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操作技能,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