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
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3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整合梳理,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单元标题解读法、学案教学法、知识梳理法、综合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时代主题
1、明清时期在各个方面(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来源:学科网]
2、到清代前期,中国在原有的社会框架下发展达到极致,但也孕育着很多危机。
一、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族。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定都盛京(沈阳)。
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二、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台湾地区
A、台湾地区——郑成功收复台湾
【时间】清初,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性质】反侵略战争
【意义】
①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②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和社会发展;
③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B、台湾地区——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背景】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
【时间】康熙时期
1683年,施琅率兵攻取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
①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社会发展。
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
(2)西藏地区
册封制度①顺治年间,册封达赖喇嘛。
②康熙年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规范管理③雍正年间,设置驻藏大臣。
④乾隆年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⑤乾隆年间,规定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由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确定,报请朝廷批准。
有效加强管辖,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地区民族大事件天山以北
青海,蒙古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时期,率军亲征,平定叛乱。天山以南回部回部贵族叛乱[乾隆时期:
①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2、清前期经济的繁荣
【条件】清朝统治者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出现“康雍乾盛世”(1684~1799年)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
农业①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
②水利工程增加
③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复种技术推广
④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作用】(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①各行业技术、规模、产量、质量超过前代;
②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商业①形成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③形成商帮:晋商、徽商
晋商经商路线图
徽商经商路线图
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1)明朝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2)明末清初,人口锐减;
(3)康熙时期,人口达1.5亿;
(4)乾隆末期,人口达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
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2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整合梳理,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单元标题解读法、学案教学法、知识梳理法、综合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主要考点梳理
五、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作者著作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大事件共同点北
京
城营建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①体现了充满凝聚力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宏伟气派;
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布局
特点①由里向外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②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故宫①“前朝后寝”的格局
②地位与价值: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作者著作价值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反映了人们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施耐庵《水浒传》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是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六、明朝的灭亡
(1)明末社会矛盾加重
(2)李自成的队伍是起义的主力军
“均田免粮”的口号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3)1644年,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金题精讲
题一: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题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清朝的“文字狱”
题三: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依据是(
)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题四: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并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题五:描述了唐朝“西行”、“东渡”和明朝“航海”
三个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1)三个历史事件中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最远分别到达了哪些国家或地区?
(2)他们对外交往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作用?
(3)能够实现这些目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提醒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
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1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整合梳理,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单元标题解读法、学案教学法、知识梳理法、综合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主要考点梳理
一、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南京)
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明成祖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格式】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三、明朝的经济
行业表现农业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手工业[来源: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松江[来源:Z+xx+k.Com]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北京、南京区域性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背景】明成祖时期,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到海外取宝。
【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条件】明朝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从刘家港出发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与亚非各国间的交往;发展了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局限性】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无益国家经济发展而中断。
(2)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时间】明朝中期,形成“倭患”
【地区】浙江(在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东
【意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
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4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整合梳理,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单元标题解读法、学案教学法、知识梳理法、综合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三、危机表现
1.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权力控制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职能:将皇帝裁决的军政大事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各机构去执行。
性质:皇帝的秘书和内侍,没有独立制定政策的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使帝王得以最大限度控制政局。思想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制造了大批文字狱。摧残人才,禁锢思想。维护专制皇权绝对权威。
2.社会矛盾与闭关锁国政策
【内部危机】(1)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2)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与土地分离;
(3)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4)朝廷财政亏空,武备废弛。
【外部危机】(1)西方的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倍;
(2)对外殖民贸易和战争加速;
3.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害怕沿海人民出海集聚抗清,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3)盲目自大的观念: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4)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4.闭关锁国的含义: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
(1)抵抗侵略和反清活动的自卫作用;
(2)故步自封,闭关自守,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四、清前期的文学艺术
朝代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小说清乾隆年间曹雪芹《红楼梦》讲述贾府的盛衰变迁,宝黛的爱情故事。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中国古典小说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京剧清道光年间同光名伶十三绝以徽戏为基础,汲取多种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又名“皮黄戏”,是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五、金题精讲
题一: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_____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题二: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题三: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题四:某班举行辩论会。四位同学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A.帝国中兴
B.短暂繁荣
C.盛世危机
D.政权并立
题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中央机构创立于哪个朝代?图2和图1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设立的什么机构?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