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6 16: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回顾探究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孙膑
孔子
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形成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工商业发展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改革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回答这道题依据什么原理?)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1、思想主张
a.政治:
b.人性论:
c.价值观:
儒家:孟子
2、地位影响:
有《孟子》经典著作,被尊为“亚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孟子生平
战国
邹国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
人,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
政治观:
人性观:
人格观:
“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核心)
主要内容:
“性善论”---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的影响
《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
儒家:荀子
1、思想主张:
a.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b.人性论:“性恶论”
c.政治思想:
2、地位影响: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
影响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朴素的唯物论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荀子生平
战国
赵国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荀子》
荀子的思想学说
哲学观:
人性观:
政治观:
“性恶论”---人性本恶,但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
的影响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朴素的唯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觉、口好味
、心好利”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代表
政治主张
人性论
(伦理观)
其他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习相远
“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
“仁政”学说
人性本善
义利观
礼法并施
人性本恶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仁”
(都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P11[解析与探究]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
提示:大动乱形势下急需稳定社会、安抚人心,儒家学派
“仁”“礼”等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受到人民欢迎,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儒家学派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作用。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子简介
材料分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力”
3、“节用”、“节葬”
墨家:墨子
评价: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2.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
孔子的“爱”和墨子的“爱”有什么区别?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为什么?
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
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
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
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
《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
4、文学成就
道家:庄子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
3、庄子和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有什么区别?
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强调人应当克服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主张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韩非生平
战国
韩国
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思想
影响
韩非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政治:
顺应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2、法治观
3、改革观
法家:韩非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主张法
、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官府制定的法律
术: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势:君主的权威
处理政事的基本
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
君主的“筋力”
法家:韩非
韩非的主要思想
臣下必须遵守的(起规范作用)
君主不能离开的
前提(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1、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

制度,在地方建立
制度
2、为维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用效能,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3、秦朝制定的
十分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皇帝
三公九卿
郡县
法律
考考你



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人民与统治者的需要;
3.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5.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
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知识整合
学以致用
假如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
这是思想问题,应强化思想教育,找他谈话。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
自我觉悟。
议一议
儒家:
法家:
道家:
孙武所著。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
兵家
兵家:孙膑(战国)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2、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学派
代表人物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教育观
创始人
孟子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百家集大成者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
创始人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韩非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观;变法革新
孙膑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墨子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知识整合4: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我仁;
我义;
我以柔克刚;
我顺其自然;
把他们全杀了。
趣味百家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说:
说:
说:
说:
说:
趣味填空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知识整合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儒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
墨家:
道家:
——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与时俱进
变法革新、法治——与时俱进、依法治国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节约型社会
辩证法思想、天人不相胜——辩证看问题、可持续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礼法并施、
“天行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