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6 16: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老子
儒家
道家
仁、礼、
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解决实际
问题
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重要影响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2

战国时期的
什么是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
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程标准:
1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2
、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重难点:
儒家及法家
思想的具体内容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影响
历史背景
儒家
-
孟子、荀子
墨家
-
墨子
主要内容
道家
-
庄子
法家
-
韩非
历史意义①②③









1.
经济
: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发展。
2.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
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变法革新
3.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士人的游说,开阔视野,文化觉醒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
、思想主张
a.
政治:
仁政
民贵君轻
b.
人性论:性本善
c.
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2
、地位影响:被尊

“亚圣”
,有
《孟子》
经典著作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1
、仁政学说(核心)
2
、民贵君轻
3
、人性本善
4
、“养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被尊为
“亚圣”


《孟子》
经典著

备注:朱元璋一边读《孟子》,
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
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
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

85
处,剩下
170
余节,編成《孟子节
文》,于洪武五年(
1372
)颁发各级
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儒家:
荀子
1
、思想主张:
a.
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b.
人性论“性恶论”
c.
政治: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
2
、地位影响:
战国百家
思想的
集大成者
,对中
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
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
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
刑。”
“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二、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
468


376
),
名翟。
出身于“贱人”
。战国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墨家的
创始人
。墨子精于工技,
曾经
“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
动主要是“上说下教”
。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
巨子
(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相
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
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
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主
要思想存于
《墨子》

墨子的思想主张:
1.“
兼爱”、“非攻”
2.“
尚力”
3.“
节用”、“节葬”
评价:
1.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
2.
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
.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
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
阶层的利益,其思想一度成为
战国时期的显学。被其他学派
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
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墨子画像
墨子
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墨子的思想能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
显学,而在战国以后却遭受冷落呢?
想一想
?
孔子所说的“仁爱”与墨子所说的“仁爱”
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庄子(约前
369


286

名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与老子合称“老庄”。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
地方的漆园吏。他
一生淡泊名利
,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
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作有
《庄子》,亦称《南华经》
,
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
庄子
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
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三、庄子与道家
1
、“齐物”
2
、“逍遥”
3
、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
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
与荀子的区
别)
道家:
庄子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
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
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
正是全面、彻底、果断
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
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
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
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
王朝。
韩非出生于韩国
的贵族世家,可是他
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
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
王采纳,却被当时韩
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
皇所赏识,并专门发
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
国人才夺了回去。为
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
门发动了一场战争,
法家:
韩非子
1
、思想主张:
a.
法、术、势结合,建
立中央集权国家
b.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主张变法革新
2
、影响
a.
成为秦的指导思想
b.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这种
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
想的理论基础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
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韩非
韩非的思想影响
韩非画像
韩非的主张,
反映了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
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
础。

1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
中央集权政治
体制
的需要。

2
)在西汉以后的
1000
多年中,这种思想
与儒家
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
思考:战国时期到秦,法家思想为何备受推崇?
1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三、影

1

总:
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分:
儒家思想: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总: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政、道哲、法变革”
学派
代表人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性善论;义利观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成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性恶论;以
礼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
攻”“尚力”、“节
用”、“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被其他学
派吸收,战过后不被在重视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
人必须服从自然(天与
人不相胜)
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

法家
韩非
法、术、势相结合,建
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国家;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的需

知识梳理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利益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新兴地主
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善
论③义利观
荀子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②性恶论③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小生产者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
用、节葬
道家
庄子
没落奴隶
主贵族
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
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
法家
韩非子
新兴地主
①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变法革

兵家
孙膑
新兴地主
①重视战争规律②利用和
创造形势③重视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
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国家。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兵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1
、在
人与自然关系

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
想家是(

A
、孔子和老子
B
、孟子和荀子
C
、荀子和庄子
D
、荀子和韩非子
2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
……
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孟子
3
、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C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
、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B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4
、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A
、韩非子
B
、庄子
C
、孟子
D
、墨子
5
、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A
、荀子
B
、孟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6
、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
、墨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7
、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
遗匹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其“法治”思想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
B
.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君主利用“法”巩固专制
统治
?
C
.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
.其“法治”思想打击了权贵势力,维护了人民利益
B
8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
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和荀子
B
、孟子和老子
C
、老子和孔子
D
、荀子和墨子
9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
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
.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
.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B
10
.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B
11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突出地体现了他

1
)“性恶论”的主张

2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


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
、(
1
)(
2

B
、(
3
)(
4

C
、(
2
)(
3
)(
4

D
、(
1
)(
2
)(
3
)(
4

B
?
12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
……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
A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
、谈论的问题不同
?
D
、两人有矛盾
B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
平等博爱、热爱和
平、反对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
——
人与自然要
和谐相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