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6 10:56:38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2.根据需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6~107页例2和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5,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
)的多少,还可以反映出(
)的情况。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06~107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分别根据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情况统计图进行比较,但这样比较很不方便,这时可以把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统计图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引导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指名回答,教师总结:(1)写出统计图的标题。(2)画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口数。(3)确定每格表示的单位,可以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0.5万人。(4)在统计图右上角画出图例,实线表示出生人口数,虚线表示死亡人口数,然后描点连线。学生尝试在教材第107页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展示所绘制的图形。小结:像这样,把两组数据按照同一单位长度表示在一个统计图里,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大;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小。(2)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数从2001年开始负增长。(3)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较小;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小。人口自然增长数呈下降趋势。4.引导学生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有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组数据的图例;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表示一组数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3.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6题。4.完成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六”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发地探究新知,让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难点: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4~105页例1、第105页“做一做”和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下面是小兰家2月到6月用水量统计表,先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回答问题。(1)(
)月用水量最多,是(
)吨。(2)2~6月共用水(
)吨。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105页例1,引导学生探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对比两种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2.引导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异同。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组内交流汇报两幅图的异同,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归纳总结:相同之处:①两幅统计图表示的内容相同。②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与纵轴,横轴表示的都是年份,纵轴表示的都是参赛队伍的数量。纵轴上数据的表示方式相同,每一小格表示10支队伍。不同之处:①两幅统计图横轴上年份的表示方式不同:条形统计图中的年份是由间隔相同、长度相等的线段组成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的年份是由等距离的点组成的。②表示数量的方式不同: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3.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只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4.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解答。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从这个统计图中,不难看出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越来越多。可以感受到,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的科学意识越来越强。小结:(1)折线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所得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又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题。3.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2题。4.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