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学会找次品的方法。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找次品”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理解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1页例1和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天平、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创新情境,尝试引入新课。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答:是天平)你们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组内交流汇报自己对天平的了解,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引导学生探究利用天平找出3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1)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少了3片的那瓶钙片,称之为不合格产品,即次品。(2)联系生活实际可知,少了3片的那瓶钙片的质量一定比其余2瓶的质量都轻。(3)用手掂,掂不出哪瓶是次品,可以用天平称一称,称量时,天平左右两端放上同样多的瓶数,次品所在的天平那一端一定高。2.引导学生探究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找次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那瓶是次品。(2)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演示找次品的过程。用数字卡片代表3瓶钙片,在模拟天平摆一摆。记录如下:如果第1瓶和第2瓶平衡,那么第3瓶是次品。
如果第1瓶和第2瓶不平衡,那么轻的一瓶是次品。教师指出:天平平衡时,两边物体一样重;天平不平衡时,下降的一端的物体较重,另一端则较轻。小结:3个物品中有一个是次品(比其他物品轻一些),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称,只要称1次就能找出来。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5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交流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实例中了解一些简单信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
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体会运用优选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尝试用此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和创新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找次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难点:能利用“找次品”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2页例2、第112页“做一做”和第113~114页“练习二十七”的第2,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天平找3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的方法。3袋糖,其中有1袋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
)次可以把这个次品找出来。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12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待测物品为8个时的解决方案。学生组内交流,汇报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图示如下:方法一结论:这种称法,特殊情况下1次就能找出次品,至少称4次保证能找出次品。方法二结论:这种称法,特殊情况下2次就能找出次品,至少称3次保证能找出次品。方法三结论:这种称法,至少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方法四不平衡,重的是次品。结论:这种称法称3次保证能找出次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分成3份称,尽量平均分,需要称的次数最少。2.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1)提问:如果9个零件里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怎么称的?学生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图示如下:结论:将所有零件平均分成三部分,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的次数最少。(2)提问:用你发现的规律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找的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第2题。3.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4.完成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七”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找次品”这节知识,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将观察、比较、分析、猜想等方法始终贯穿整节课。通过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