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总复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总复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6 10:58:04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2.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3.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图形运动的方法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几何体的形状。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6~117页第2、3题和第119~120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1~16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这三单元的相关知识。提问: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图形旋转的特征是怎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怎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三)、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三单元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观察物体(三)。提问:通过“观察物体(三)”这个单元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1)根据从一个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以摆不同的几何体;(2)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能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完成教材第116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复习图形的运动(三)。(1)提问: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旋转作图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是指物体绕某一点或轴运动。旋转作图的三要素是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2)提问:图形旋转的特征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完成教材第117页第3题,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字母表示为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3。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1题。学生独立计算,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第12题。2.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3.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4.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复习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复习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教师只是加以引导或强调学生易忽略的细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第3课时
统计、数学广角——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推理等活动,分析、比较、概括出最优化的方法,发现这类问题蕴含的数学规律。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读懂折线统计图中包含的信息,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7页第4题和第120~121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7、18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折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品的相关知识。提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是什么?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是什么?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折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品这两单元的内容。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2)提问: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步骤是:①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②先画纵轴,后画横轴,纵、横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的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③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上数据。2.引导学生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2)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读数据、描点、连线。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画两条折线,并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完成教材第117页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复习数学广角——找次品。提问:用天平找次品(只含有一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要分得尽量平均,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7题。2.完成教材第121页“练习二十八”第18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复习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制作方法,找次品的最优方法。统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预测。通过复习逐步提高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和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理解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6第1题和第118~119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3,6~9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因数和倍数、分数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三部分的内容。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性质和意义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三单元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因数与倍数。(1)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列除法算式找。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看一个数除以哪些整数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这时商、除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分别去乘1、2、3、4、…所得的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倍数。(2)提问:2、5、3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2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5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3的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3)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者都不是?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完成教材第116页第1题、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提问: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2)提问:什么叫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3)提问: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加、减法。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2题。2.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3题。3.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第7题。4.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第9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通过教师引导复习,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