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3题
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
1.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
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土豆关系密切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物种交流,资源尤其是农作物的食物资源对人口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也促进了城市化,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发生,故B正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发生”,表述夸大了土豆的作用,排除。
2.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
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说明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故选A。分权制衡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互相牵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C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C。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不能得出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的结论,故排除D。
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通过妥协以协调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体现出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排除ABD。
4.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召开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
B.工业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C.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D.英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材料以英国王权和议会斗争历程为例,从世界政治现代化的视角来分析英国政治演变的世界意义。A、D
项仅从英国本身说明,可排除;英国王权和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属于政治领域,反映的是政治民主化历程,故B
错误,
C
正确。?
5.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56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美洲的贵金属到达欧洲存在时间差异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金银用途以及流向的多元造成
【答案】C
【解析】16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货币含银量的下降,只是有利于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但不是实现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法国直到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前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直观呈现16世纪“法国”货币含银量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美洲流入的贵金属用途广泛,包括宗教器具、世俗装饰、储存等,造成贵金属货币短缺;另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发展不得不增发货币,在贵金属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货币中的含银量。此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货币含银量下降,意味着货币贬值,有利于商品出口,这样就能推动本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该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6.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英国政府在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内,国王的权力依旧在政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体现出近代体制中依然留有一定的封建残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而不是国王直接参政;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的态度,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D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内容相悖。
7.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答案】C
【解析】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光荣革命后的国王并非直接统而不治的,材料中王权的反弹恰恰表明“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曲折性与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C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并非“肆意扩张权力”,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故B错误;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对王权进行了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D错误。
8.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依据“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B项正确;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虽然是远航的影响,但是不是材料突出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是美国推行
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原则
C.人民民主的选举原则
D.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原则
【答案】C
【解析】A项是美国的政权组织运行机制,强调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排除;B项是美国的国家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宪法颁布时并未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排除D项;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应该是政府机构由人民选举而产生,故C项正确。
10.有学者指出,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1.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C.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D.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答案】D
【解析】英国对于政府的执政问题,主要是由议会和内阁两方面制衡来维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这也是英国代议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故D正确;A、B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并不涉及到封建残余,也和过往的权力无关,排除;C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2.美国独立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
A.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
B.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C.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
D.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史实;“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表明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各州要求强化中央权力,故B正确;材料无法显示“各州间冲突不断”“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排除C、D。
13.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是服务于殖民扩张的组织,而垄断组织是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产物,都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而1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故A不符合题意;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以政府为后盾,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产物,故B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并非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5.但丁认为“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该主张不能说明但丁
A.反对教权至上
B.主张政教分离
C.发动宗教改革
D.发展人文思想
【答案】C
【解析】“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说明但丁反对教权至上,A正确;“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说明主张政教分离,B正确;但丁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人性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正确;但丁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材料不能说明但丁发动宗教改革运动,C错误,符合题意。
16.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17.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免于匮乏”的权利是以国家力量保障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符合题意;A是工业方面、B是从工业方面、C是农业方面,均不符合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1936年,霍华德·E柯什那撰文指出:罗斯福我们的政府相对简单权责有限的时候上台掌权,他将其转变为极其复杂且臃肿的机构来控制商业,使自由人的生活陷人混乱。毫不夸张地说,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改变了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促进了美国代议制的完善
C.未能使美国快速摆脱危机
D.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B;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扰,C排除。
19.法国大革命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9世纪后期法国才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而是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过程说明
A.政治妥协是建立共和制度的唯一手段
B.妥协也是走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C.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影响重大
D.法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材料“法国大革命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而是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说明妥协也是走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故B符合题意;材料“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并不等于政治妥协是建立共和制度的唯一手段,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法国人民的实现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发现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可知,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未体现英国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
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1.下表为不同年份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这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地位受到挑战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其他地区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上升,故D正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世界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
22.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旨在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故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他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故BD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
23.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答案】A
【解析】之所以西方殖民者在不同地区表现的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故A正确;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反抗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D是次要因素,排除。
24.15世纪中期以后,热那人被赶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威尼斯人实际上垄断了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
A.土耳其崛起引发商业危机
B.欧洲内部的竞争
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地圆学说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据“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争夺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排除A;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5.1882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TM)为解决采供双方的分歧问题而成立,并于1901年发布了碳钢钢轨规范。此后,人类的标准化活动,在应用领域上实现了从机械到电工电子、电信、农业等领域的扩展,在协调范围上实现了从国家到世界范围的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A.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B.加剧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纠纷
C.加快了科学技术的转化
D.推动了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由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标准化生产模式日益崛起,这根植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又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工厂制度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A项不符合题意;标准化会推动不同国家的生产联合,B项符合题意;标准化、统一化与科技的转化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不断持续的幻觉》由霍金著述,书名源自某位物理学家的名言:就我们这些物理学家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幻觉。以下对这位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
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大变革
【答案】D
【解析】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A错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B;量子力学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排除C;《不断持续的幻觉》追随爱因斯坦科学和哲学思考的足迹,收集了爱因斯坦自己论相对论的作品,以及对政治、宗教和他科学发现的终极意义的思考,促进人类思想进一步发展,故选D。
27.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28.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2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生存竞争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阶级斗争是指马克思主义,两个学说都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马克思主义没有解释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与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没有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一定影响,排除D项。
30.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31.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材料“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保障,杜会保障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是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普鲁士专制时代没有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去》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不属于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C。
32.“商业战争和政治摩擦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达到顶峰。七年战争是一场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帝国大战’。七年战争是国际事务紧密相连的,成为不列颠帝国150年世界霸权的奠基石。”对这场“帝国大战”理解正确的是
A.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
C.工业革命强化英国战前实力
D.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解析】依据“1756--1763年”、“七年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争夺殖民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故B正确;17世纪中期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
33.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答案】D
【解析】赫伯特·斯宾赛将进化论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严复传播进化论,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故选D;中国不存在上帝的权威,排除A;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开始了东西方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排除B;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排除C。
34."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B.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C.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5.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宽度与资本输出的数量相对应,时间截止到1914年前)。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可知,西欧资本输出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本的输出一方面促进了资本输入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欧洲资本输出也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欧洲经济实力大为增强,C正确;A错误;据图表所知,欧洲资本流入的有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故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资本输出加强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D说法错误。
36.由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维护了法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B.解决了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分歧
C.推动了法国宪政政治的成熟
D.进一步加速了法国革命的进程
【答案】C
【解析】由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推动法国宪法不断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政局的长期稳定”,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制定了1875年宪法,D错误。
3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该观点
A.是“不断革命”的原动力
B.是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的根源
C.实际体现“社会契约”思想
D.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公约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等信息可知,当社会契约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全体公民认为应该废除的时候,社会公约应该废除,这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但没有体现其原动力,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观点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但这不是导致多数人暴政的根源,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选项错误。
38.二战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合作社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合作社的直接受益人口近30亿。在许多国家,合作社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私营经济、国营经济的第三种经济力量。美国的跨区域合作社、日本农协、意大利的社区模式等是其中代表。这表明西方国家
A.第三产业地位迅速上升
B.对经济干预程度下降
C.所有制形式呈现多元化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许多国家,合作社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私营经济、国营经济的第三种经济力量”反映所有制形式呈现多元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产业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注重对经济干预,故B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9.美国两党制自出现伊始,两党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立场不同,并且矛盾十分尖锐,但是,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这说明美国两党制的产生
A.平衡了不同阶层的利益
B.适应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C.推动了国家统一和团结
D.提高了民众参与政权的热情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可以看出,美国两党制之间的较量是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的,说明美国两党制适应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故答案为B项;美国两党制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两党制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参与政权的热情,排除D项。
40.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一品确察各自发展的历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B.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C.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D.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的影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等信息可见,材料突出的是方法论的发展对西方近代史发展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未说明研究史学必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这一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排除。
41.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1819年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1828年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1834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1852年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可知,德意志为了扫除内部贸易障碍、统一对外关税,在经济上的建立了关税同盟,关税同盟加速了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故D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排除B;根据1852年“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可知,应排除奥地利,故排除C。
42.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A.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材料中的“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来看,反映出他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态度,排除D项。
43.下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
B.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
D.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英国煤炭消耗量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它的工业水平最先进,故排除A项。德国煤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快,也同样无法说明它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故排除B项。法国的煤消耗量要高于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所以它的工业化水平不一定是最落后的,故排除C项。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煤炭消耗量相比1896年都有所增长,可以说明欧洲的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故选D。
44.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A.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来看,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主张更加深入人心。故答案为C项。直接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D项。
45.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民众的语言还没有统一,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只能少数人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不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问题,故B选项错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选项说法有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46.1784年,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的这番话意在
A.论证专制统治的存在性
B.阐释革命斗争的无用论
C.说明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D.倡导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可知,康德主张思想启蒙会比革命更有用,但思想上也要理性,而不能用偏见看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可知,康德认为革命有其作用,但思想启蒙比革命更重要,因此他反对专制统治,不反对革命,故A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7.彼特拉克在诗中写道:“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这主要体现的观点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推崇人的价值
C.主张民主政治
D.强调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表述表明作者主张自然为人服务,强调人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追求现世享受,推崇人的价值,这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主义,主张民主政治,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8.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49.19世纪后半期,德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变。在大约30年时间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完成
B.民主制度的确立
C.科技革命的开展
D.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德国统一的完成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A符合题意;德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以德国统一的完成为前提,故B不符合题意;德国统一的完成为德国科技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单位:百万)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由柱状图的数据可知材料代表的是16—18世纪的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由材料信息可知,奴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幅增加,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材料反映的是黑人奴隶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外殖民的扩张手段,A选项符合题意。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奴隶贸易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说法错误,以偏概全,C选项排除。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主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D选项错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8页,总18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3题
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
1.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
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土豆关系密切
2.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
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4.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召开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
B.工业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C.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D.英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5.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56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美洲的贵金属到达欧洲存在时间差异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金银用途以及流向的多元造成
6.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7.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8.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9.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是美国推行
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原则
C.人民民主的选举原则
D.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原则
10.有学者指出,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1.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C.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D.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12.美国独立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
A.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
B.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C.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
D.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
13.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14.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5.但丁认为“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该主张不能说明但丁
A.反对教权至上
B.主张政教分离
C.发动宗教改革
D.发展人文思想
16.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17.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8.1936年,霍华德·E柯什那撰文指出:罗斯福我们的政府相对简单权责有限的时候上台掌权,他将其转变为极其复杂且臃肿的机构来控制商业,使自由人的生活陷人混乱。毫不夸张地说,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改变了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促进了美国代议制的完善
C.未能使美国快速摆脱危机
D.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9.法国大革命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9世纪后期法国才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而是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过程说明
A.政治妥协是建立共和制度的唯一手段
B.妥协也是走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C.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影响重大
D.法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20.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21.下表为不同年份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这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地位受到挑战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22.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23.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24.15世纪中期以后,热那人被赶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威尼斯人实际上垄断了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
A.土耳其崛起引发商业危机
B.欧洲内部的竞争
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地圆学说的提出
25.1882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TM)为解决采供双方的分歧问题而成立,并于1901年发布了碳钢钢轨规范。此后,人类的标准化活动,在应用领域上实现了从机械到电工电子、电信、农业等领域的扩展,在协调范围上实现了从国家到世界范围的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A.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B.加剧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纠纷
C.加快了科学技术的转化
D.推动了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发展
26.《不断持续的幻觉》由霍金著述,书名源自某位物理学家的名言:就我们这些物理学家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幻觉。以下对这位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
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大变革
27.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28.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30.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1.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32.“商业战争和政治摩擦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达到顶峰。七年战争是一场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帝国大战’。七年战争是国际事务紧密相连的,成为不列颠帝国150年世界霸权的奠基石。”对这场“帝国大战”理解正确的是
A.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
C.工业革命强化英国战前实力
D.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33.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34."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B.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C.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35.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宽度与资本输出的数量相对应,时间截止到1914年前)。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36.由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维护了法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B.解决了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分歧
C.推动了法国宪政政治的成熟
D.进一步加速了法国革命的进程
3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该观点
A.是“不断革命”的原动力
B.是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的根源
C.实际体现“社会契约”思想
D.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38.二战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合作社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合作社的直接受益人口近30亿。在许多国家,合作社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私营经济、国营经济的第三种经济力量。美国的跨区域合作社、日本农协、意大利的社区模式等是其中代表。这表明西方国家
A.第三产业地位迅速上升
B.对经济干预程度下降
C.所有制形式呈现多元化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39.美国两党制自出现伊始,两党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立场不同,并且矛盾十分尖锐,但是,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这说明美国两党制的产生
A.平衡了不同阶层的利益
B.适应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C.推动了国家统一和团结
D.提高了民众参与政权的热情
40.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一品确察各自发展的历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B.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C.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D.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
41.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1819年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1828年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1834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1852年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42.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A.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43.下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
B.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
D.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44.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A.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45.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46.1784年,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的这番话意在
A.论证专制统治的存在性
B.阐释革命斗争的无用论
C.说明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D.倡导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47.彼特拉克在诗中写道:“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这主要体现的观点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推崇人的价值
C.主张民主政治
D.强调理性主义
48.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49.19世纪后半期,德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变。在大约30年时间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完成
B.民主制度的确立
C.科技革命的开展
D.经济政策的调整
5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单位:百万)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3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