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练习 9.2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题练习 有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练习 9.2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题练习 有答案和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5-27 21:3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题练习
有答案和解析
1.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丝做一个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悬吊一个金属块,下端放一小杯。在金属块的正下方,有一个溢水杯,溢水杯放置在铁架台的支架上,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都不接触。
(1)平稳缓慢地抬高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如图甲→乙→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甲
_____F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再平稳缓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如图丁)。可以计算出图丙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约为_____N,此时浮力的测量数值比真实数值将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1)部分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遗漏的主要步骤是_____,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
(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从表中数据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
_____N,排开液体的重力是_____N.小明根据它们的大小关系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_____,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_____。
实验步骤
A
B
C
D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6
1.8
0.5
0.3
(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取_____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3.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其中桶A为圆柱形
(1)小沿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了空桶A、B的重力,如图甲、乙所示,则桶A重_____N,桶B重_____N
(2)将空桶A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桶B接住溢出的水,如图丙所示。则空桶A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3)测出桶B和溢出水的总重力,如图丁所示,则桶A排开水的重力为_____N
(4)接着小芳同学往桶A中加入沙子进行实验,得到4组数据,表格如下,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次,实验中,随着加入沙子越多,桶A浸入水中就越_____(选填“深”或“浅”)
次数
1
2
3
4
桶A与沙子的总重量/N
2.4
2.8
3.2
3.4
桶B与水的总重量/N
4.0
4.4
4.6
5.0
(5)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该物体_____
(6)小芳同学进一步探究,她将装有适量沙子的桶A分别放入水中和另一未知液体中,桶A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1,浸入另一液体中的深度为h2,设水的密度为ρ水,则另一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_____(用题中所给和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4.小明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两个,分别装有水和盐水的烧杯。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分析图中的______三幅图,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金属块全部没在水中所受浮力是_______N,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kg/m3.(g取10N/kg)
(3)用图中的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
(4)小明完成上述实验后又找来了一块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先后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请指出他们实验方法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当上述(4)中的密度为1.1×103kg/m3橡皮泥漂浮和沉底时,水对同一烧杯底的压力变化了0.03N,则橡皮泥的重力是_____N。
5.如图,小明在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由步骤丙、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则甲、乙步骤中弹簧测力计前后示数变化应是_____N;他继续用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了使弹簧测力计前后示数变化更明显,他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填一种方法即可)。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图片并分别比较图中有关数据可知:
(1)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物体底面所受压强将逐渐_______;
(2)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
(3)比较(b)、(c)两图,可以得出_______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4)比较_______两图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的情景。下列四幅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方便操作和减小测量误差,最合理的操作步骤应该是:丁______。
若以下等式______填序号成立,则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
若物体体积为,则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
8.小华同学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发现用弹簧测力计也能测量金属块的密度.于是和同学一起按以下操作进行实验:
(1)先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静止在空中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2)然后将金属块缓慢地完全浸没在水中,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N,可求出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______m3.
(3)通过计算,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kg/m3.
(4)实验中让金属块在水中的深度继续下降,不接触杯底,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将如何变化?_______.
(5)在交流讨论中,小李同学认为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不科学,你认同他的观点吗?________.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
9.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小石块重为_____N。
(2)排开的水重为_____N。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为可信,将石块换成钩码等其它物体再进行几次实验,其主要目的是_____(填序号)。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
B.多次测量找规律,排除偶然性
C.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实验是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与_____的重力来得出结论的。
(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等于
1.2
偏大
【解析】
【分析】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甲
、F乙的大小关系;
(2)根据F浮=G﹣F示可求浮力;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时要带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偏大。
【详解】
(1)平稳缓慢地抬高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如图甲→乙),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此过程中甲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故;
(2)由图丙、丁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0.2N,图丁
,图丙,
图丙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约为:

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时要带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测的数值偏大,根据
可知,此时浮力的测量数值比真实数值将偏大。
故答案为:(1).
等于
(2).
1.2
(3).
偏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称重法求浮力,常见题目。
2.测量空桶的重力
D、B、A、C
0.2
0.2
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
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
体积
【解析】
【分析】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就要测出物体的浮力,可根据F浮=G﹣F示得出,然后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两者进行比较即可验证。
(2)根据称重法求出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用桶和水的总重力减去桶的重力算出排开水的重力;为了找普遍规律,需要换用不同的液体再次实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要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详解】
(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需要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需要先测出空桶的重力,由图示实验可知,实验遗漏的步骤是:测量空桶的重力;
实验时,先测出空桶的重力,然后测出物体的重力,再将物体浸在溢水杯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F浮=G﹣F示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最后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力,从而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因此合理的实验步骤是:D、B、A、C;
(2)由实验步骤AB可知,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FB﹣FA=1.8N﹣1.6N=0.2N;
由实验步骤CD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FC﹣FD=0.5N﹣0.3N=0.2N;
由于只测了一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所以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做完一次实验后,需要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
(3)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保证了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比较浮力的大小。
【点睛】
本题目就是考查学生对阿基米德实验的掌握程度,看学生能否掌握每个步骤,以及每一步要测量的对象,只要基本知识掌握扎实,题目不难做出。
3.2
1.6
2
2
3

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解析】
【分析】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根据指针位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物体重力大小;
(2)根据物体漂浮的条件可求木块A受的浮力;
(3)比较木块受的浮力与木块排开水的重力可知小桶B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
(4)根据每次增加的沙子的重力与增加的水的重力比较即可得出结论;由F浮=ρ水gV排分析V排,然后分析桶A浸入水中的深度变化;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6)装有适量沙子的桶A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即浮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浮力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即可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详解】
(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即桶A重为2N,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即桶B重为1.6N;
(2)如图丙,小桶A处于漂浮状态,由物体漂浮的条件可知,小桶A受到的浮力与小桶的重力相同,即F浮=GA=2N;
(3)由图丁可知,小桶B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为G总=3.6N,所以小桶A排开的水重:G排=G总-G桶=3.6N-1.6N=2N;
(4)由表格数据可知,桶A与沙子的总重量从2.4N增加到2.8N,增加量△G沙=2.8N-2.4N=0.4N;桶A与水的总重量从4N增加到4.4N,增加量△G水=4.4N-4N=0.4N;即△G沙=△水,而第3次实验中桶A与沙子的总重量从2.8N增加到3.2N,增加量△G沙=3.2N-2.8N=0.4N;桶A与水的总重量从4.4N增加到4.6N,增加量△G水=4.6N-4.4N=0.2N;即△G沙≠△水,故错误的是第3次,随着加入沙子越多,桶A与沙子的总重力增大,因为漂浮,所以浮力增大,由F浮=ρ水gV排可知,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则桶A浸入水中就越深;
(5)由图丙可知,空桶A受到的浮力为2N,该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G排=G总-G桶=3.6N-1.6N=2N;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6)装有适量沙子的桶A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等于本身的重力,则F浮水=F浮液=G,由于V排水=Sh1,V排液=Sh2,根据F浮=ρ液gV排得:ρ水gSh1=ρ液gSh2,所以。
4.甲、丙、丁
4
1.25×103
1.1×103
没有控制橡皮泥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
0.33
【解析】
【详解】
(1)分析图中的甲丙丁三幅图,丙图中金属块在水中的拉力和丁图中金属块在水中的拉力相同。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相同。金属块受到的浮力相同,就是浸没水中时深度不同,所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金属块全部没在水中所受浮力是:5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4N1.0kg/,4,根据密度公式.
(3)由图可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的拉力时则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5N4.4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g即4.4Nkg,可得1.1kg/.
(5)
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相同而形状不同,将同一个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先后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他在实验中没有控制橡皮泥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拓展】漂浮时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此时对杯底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即沉底时物体对杯底的压力:———②,水对同一烧杯底的压力变化了0.03N,所以①得:0.03N即得出0.03,即1.1kg/0.03/kg0.33N
.
【点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据此分析。运用物体的密度公式求解。
5.11增加液体的密度
【解析】
【详解】
(1)由图丙和丁可知,桶和水的重力G总=2.5N,空桶的重力G桶=1.5N,
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所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因为F浮=G﹣F示,所以甲、乙步骤中弹簧测力计前后示数变化,即为浮力的大小:

(2)由于弹簧测力计前后示数变化是浮力作用的结果,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故可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增加液体的密度,二是换用体积更大的物体。
【点睛】
理解称重法测浮力的实质为三个力平衡,向上的力为:浮力、测力计的拉力;向下的力为重力,向上的两个力与向下的重力平衡。
6.
变大
1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c)、(d)
【解析】
【详解】
(1)随着物体逐渐浸入水中,下底面在水中的深度会逐渐增加,由p=ρgh知道,其下底面所受的压强会变大;
(2)由a图知道,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是:G=4N,由c图知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是:F=3N,所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F浮
=G-F=4N-3N=1N;
(3)由(b)、(c)两图知道,物体浸没的液体都是水,即液体的密度相同,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由此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4)比较(c)、(d)两图知道,物体都是完全浸没,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液体的密度不同,测力计的示数也不同,由此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由于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需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而且要利用称重法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变化。
7.乙甲丙B1
【解析】
【详解】
实验时,先测出空桶的重力,然后测出物体的重力,再物体浸没在溢水杯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得出受到的浮力,最后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力,因此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丁乙甲丙;
由实验过程可知,物体浸没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若:说明:,阿基米德原理成立。故B正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得:
物体受到的浮力:。
【点睛】
牢记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步骤,特别注意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本题中溢水杯必须装满水,否则小桶中水的重不是排开水的重;也必须先测量出空桶的重,如果将水倒掉再测量空桶的重会增大误差。
8.3.6N
0.8N
8×10-5m3
4.5×103kg/m3
不变
认同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析】
【详解】
(1)先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静止在空中如图(甲)所示,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物体的重为3.6N;
(2)然后将金属块缓慢地完全浸没在水中,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2.8N,根据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得,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

根据,得金属块的体积为:

(3)金属块的密度为:

(4)根据阿基米德,即可知,浮力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深度无关,故让金属块在水中的深度继续下降,不接触杯底,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将不变;
(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所以认同小李同学的观点。
【点睛】
重点是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称重法求出浮力后,根据可求排开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再结合物体的重可求物体的密度。
9.1.4
1.4
B
排开液体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解析】
【详解】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小石块的重力为G=1.4N;
(2)空桶的重力G桶=1.2N,桶和溢出水的重力G总=2.6N,排开的水重为:G排=G总-G桶=2.6N-1.2N=1.4N;
(3)将石块换成钩码等其它物体再进行几次实验,主要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故B正确;
故选B;
(4)(5)因为物体漂浮,F浮=G,需要比较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放入小盘后排开的水的重力,由(1)和(2)可知G=G排,所以F浮=
G排,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