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一、引入新课
你还记得1-9的乘法口诀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的一些混合运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
例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先算今天来阅览室的总人数:
53+38=91(人)
再算下午的人数:
91-24=67(人)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答:阅览室里下午有67人。
方法一:
我们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呢?
我们也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先算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数:
53-24=29(人)
再算下午的总人数:
29+38=67(人)
你会列综合式吗?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方法二:
综合式:
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53-24+38=67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
29+38
67
=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计算四则运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我们就把这脱离竖式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53-24+38
=29+38
=67
你发现了什么?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53-24+38
=29+38
=67(人)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分步算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15÷3×5
=5×5
=25
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问题: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48-8+17=
15÷3×5=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
=40+17
=36
=57
÷6
÷6
=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达标检测
1.口算。
6×9=
30÷5=
4×7=
31-7=
32÷4=
45+8=
54
6
28
24
8
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15+9-8=16
6×7÷3=14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改:35-26+4
=9+4
=13
×
(2)56÷7×2
=8×2
=16
√
四、巩固深化
4、计算。
23+6-11
2×8÷4
72÷8÷3
=29-11
=18
=16÷4
=4
=9÷3
=3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6-15-8
=21-8
=13(米)
答:还剩13米。
分步:
综合式:
36-15=21(米)
21-8=13(米)
6.
男生种了45棵向日葵,女生种的比男生少19
棵,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向日葵?
分步:
女生:45-19=26(棵)
总共:26+45=71(棵)
综合式:
45-19+45
=26+45
=71(棵)
答:他们一共种了71棵向日葵。
五、课堂小结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六、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练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在教授新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加减混合算式,提出如何进行运算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达到很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后面乘除的学习和掌握更加的游刃有余。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