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选】逐题必刷(全国卷)第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精选】逐题必刷(全国卷)第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6 15:22: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二)
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济深
(1885-1959),广西苍梧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战争和国民革命。1933年11月,李济深与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响应中共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1947
年3月,李济深发表通电,呼吁“停止内战,废除党内独裁”。1948年1月,李济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天,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就此征求意见。5月5日,李济深等12位民主党派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积极响应“五一口号”,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1949年1月,李济深从香港到达大连,踏上解放区的土地。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李济深与民革接受中共领导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济深的这一历史选择。(7分)
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斌椿(1804—1871年),字有松,满族,科举入仕。1866年初,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建议总理衙门派同文馆学生随他到英国观光,清政府决定派出斌棒率四人组成非正式考察团赴外旅游考察外国风情,打开与西方各国的外交“隔膜”。当时,出国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苦差,斌椿时年六十有三,亲友同声劝阻:“人云风涛险,恐君不堪此”,“或云虎狼秦,待人以刀姐”,但他生性好游,乐求新知,以“天公欲试书生胆,万里平波作坑坎”的豪气与决心,欣然受命。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斌椿将游历见闻遂一记载,编成《乘槎笔记》。他以“据事直陈,不少增饰”的客观态度,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欧洲图景。斌椿一行在不到四个月的游历中,所见所闻,虽非欧洲全貌,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使国人眼界大开。
——摘编自张良俊《论斌棒的欧洲之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斌椿赴欧考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斌椿的历史功绩。(6分)
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候之色,木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8分)
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在“闽南护法区”建设时,陈炯明强调:“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
1920年陈炯明在广东全省推行自治,1921年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完成,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陈炯明力邀陈独秀主持教育,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创立中国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设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广州还开始筹办图书馆、公共儿童游戏场等,举行体育运动会,安装马路电灯,建筑新式住宅小区。相继成立了总商会、股票交易所。陈炯明还颁布禁烟令,让广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新政让广东成为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陈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国承认。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现实。
——摘编自《回顾广东百年地方治理特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陈炯明在广东省成功推行自治的主要因素。(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陈炯明在广东省推行自治运动的影响。(7分)
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岑仲勉(1886—1961)广东顺德人,著名历史学家。少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考入两广大学堂,最终毕业于北京高等税务学校。自1921年起,岑仲勉在史学界崭露头角,发表数十篇颇具水平的历史文章。在陈垣推荐下,于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并说:“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主义来改造自己。”从1948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
——摘编自孙巍《岑仲勉学术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岑仲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岑仲勉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8分)
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富弼在青州教济安置流民,又称富弱奇州散饥,是宋朝最为成功的一次救济行动,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誉,被后世奉以为法。
庆历八年(1048年),富镇奇州。会河决商胡,北方大水,流民消入京东一带逐食。富弱“劝所抚八州之民出乘以助账给,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明年夏,大稳,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并且“指挥出榜青、淄等州河口晓示,与免流民税渡钱,仍不得邀难住滞”,“道店不得要流民房宿钱事”。
这使流民能够比较顺利地返乡复业。于是,“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五十余万人。其赛为兵者,又万余人。仁宗嘉之”。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富弼为解决流民问题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富弼青州救饥的意义。(9分)
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准备工作。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斓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旋研制工作立项上马。黄把华后来被任命为核潜提研制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主持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图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197l年,中国第一般核潜艇试航,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其研制周期之短,建造速度之快,在世界核潜灰发展史上是早见的。
——摘编自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院士风采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旭华的主要贡献。(8分)
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材料二
(章炳麟)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洋洋数万言,严夷夏之防,大复仇之义,截断众流,振响人心,予孙中山当时所领导之民族革命运动,以一大声援。同盟合流而声势益为浩大,辛亥之成功,章氏之力为不少也。然章氏志在排满,仅言光复……后在日本作代议然否论,以代议制为封建之遗物,非中国所宜。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章炳麟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9分)
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9分)
1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教育制度却还是老一套,跟旧的教育制度是一样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但是可以发展新的教育制度。他赞成发展高中、大学,改革高中以上(包括大学)的教育方式,学生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工人。这样子,就是一种改革了。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又学到实际的操作本领,将来毕业之后,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同时又有实际的经验。不然的话,他们只有书本的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同时学生去工厂实习,也可以使工厂少招人。当时办了技工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到工厂去学习实际的机床操作。最后毕业的学生,文化知识也有,工作经验也有,到工厂后很快就可以做技术工人了。
——摘编自马文瑞《刘少奇关于劳动制度的改革设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9分)
1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6分)
1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颂(1020~1101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他出生于望族,自幼勤奋。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
苏颂出任江宁知县时,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颍州知州任上,上书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曾负责修撰仁宗、英宗两朝正史,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书目5卷共200册。苏颂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要求家人“广读博学”“学貴于勤”;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道德操守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以孝为本;还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沧海《苏颂:博学爱民清白传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8分)
1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9分)
1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潜邸”时,就“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如何做到既保持“国朝之成法”,又适应中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忽必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他在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夺得汗位以后,就开始按中原王朝原有模式来建立政权机构。公元1271年,取《易经》“元”之义,建国号为“天元”,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
——摘自李春棠
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统治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摘据《元史世祖本纪》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能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8分)
1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出自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升为巡按江西。1430年以兵部右修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接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用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1449年英宗被瓦刺俘虏,当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1457年含冤遇害。
——据《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主要事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做简要评价。(9分)
1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勤于政事、性格沉稳、崇尚节俭,是全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完颜雍登基前的金朝统治内忧外患;皇室内部争夺皇位、境内各族人民掀起反抗斗争、南宋又对金展开大反攻。在内外交困中即位的金世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大定之治”。依靠女真貴族和汉族知识分子,金世宗实行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政治上或亲自或派使臣专程视察,选举更多贤能人才参与政事;经济上减轻兵役赋役,兴修水利,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思想上崇尚儒家的仁政、宽政,但又主张遵守纲纪,不能宽大无边;文化上把《论语》、《孟子)《老子》等,都译成女真文字,供女真贵族子弟学习;社会生活上禁止女真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规定女真贵族不会阅读女真文经典者不能继承贵族爵位。
——摘编自《金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定之治"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定之治”的积极影响。(9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真正的富国应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荀子主张开源节流;强本扬末。强调“故家五亩宅,百亩四,务其业两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充分肯定商业的流通功能,“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但是荀子主张国家对商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反对市场价格机制。富国裕民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根本目标。亚当·斯密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目标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看不见的手”,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关于经济人的价值理性,亚当·斯密主要论述了谨慎、仁慈、正义和自我控制(节制)四种,突出了德性的利已性。
——摘编自贺汉魂《萄子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伦理比较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和亚当·斯密思想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社会意义。(6分)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府人,历经磨难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当地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虚心学习,并且融合黎汉两族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纺织能手,和黎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黄道婆年迈后得以返回家乡,她不仅把自己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着手革新出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特别是其创制的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大为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深受百姓敬仰,后人尊她为布业始祖。马克思曾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摘编自丁静静《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和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等文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黄道婆技术革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对黄道婆进行评价。(9分)
1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玻利瓦尔(1783—1830年),通称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圣马丁遥相呼应,为南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而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玻利瓦尔在1799—1803年曾去西班牙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亲眼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深受鼓舞。
在欧洲,玻利瓦尔遇到了他的老师罗德里格斯。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并对他说:已经到了把西班牙人赶出美洲的时候了,你应该去完成这件事。玻利瓦尔当即向老师表示:“我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我以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宣誓,在我没有打碎西班牙束缚着我的祖国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要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也不会安静。”这些誓言成玻利瓦尔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从此以后,他返回祖国,投身于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洪流。
1810—1830年期间他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
——互动百科
(1)根据材料,分析玻利瓦尔能够领导南美革命,成为一代英雄人物的原因。(9分)
(2)有人称玻利瓦尔为“南美洲的华盛顿”,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成功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复台之初面临许多困难与险阻,为了尽快开创局面,他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五谷一年可两至三熟。郑成功命令部下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这些移民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它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成功治台的时间虽不长,但却为台湾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王长英《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成功开发台湾的影响(9分)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0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二)
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济深
(1885-1959),广西苍梧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战争和国民革命。1933年11月,李济深与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响应中共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1947
年3月,李济深发表通电,呼吁“停止内战,废除党内独裁”。1948年1月,李济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天,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就此征求意见。5月5日,李济深等12位民主党派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积极响应“五一口号”,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1949年1月,李济深从香港到达大连,踏上解放区的土地。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李济深与民革接受中共领导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济深的这一历史选择。(7分)
【答案】(1)李济深长期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李济深有与中共合作的历史基础;中共在民主革命中所表现出的先进性;民主党派同中共追求民羊改治的审标相同;中共实施的方针政策对民主党派的吸引力;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迫害民主党派。
(2)反映了他追求独立、民主、自由的理想,是符合进步潮流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为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创都做出了贡献。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响应中共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可归纳出李济深有与中共合作的历史基础;根据材料“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可归纳出李济深长期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可归纳出中共在民主革命中所表现出的先进性;根据材料“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就此征求意见”可归纳出中共实施的方针政策对民主党派的吸引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独裁也是李济深与民革接受中共领导的原因。
(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李济深的选择需要从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巩固统一战线、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促进新政协的召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斌椿(1804—1871年),字有松,满族,科举入仕。1866年初,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建议总理衙门派同文馆学生随他到英国观光,清政府决定派出斌棒率四人组成非正式考察团赴外旅游考察外国风情,打开与西方各国的外交“隔膜”。当时,出国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苦差,斌椿时年六十有三,亲友同声劝阻:“人云风涛险,恐君不堪此”,“或云虎狼秦,待人以刀姐”,但他生性好游,乐求新知,以“天公欲试书生胆,万里平波作坑坎”的豪气与决心,欣然受命。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斌椿将游历见闻遂一记载,编成《乘槎笔记》。他以“据事直陈,不少增饰”的客观态度,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欧洲图景。斌椿一行在不到四个月的游历中,所见所闻,虽非欧洲全貌,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使国人眼界大开。
——摘编自张良俊《论斌棒的欧洲之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斌椿赴欧考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斌椿的历史功绩。(6分)
【答案】(1)原因:赫德的邀请;洋务运动的推动;清政府对西方认识的变化;斌椿的个性和胆识。
(2)功绩:其著作对当时和后世都是重要文献;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
【解析】(1)原因:据材料“1866年初,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建议总理衙门派同文馆学生随他到英国观光,清政府决定派出斌棒率四人组成非正式考察团赴外旅游考察外国风情”可知,这是赫德的邀请及洋务运动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据材料“……斌椿时年六十有三,亲友同声劝阻:‘人云风涛险,恐君不堪此’,‘或云虎狼秦,待人以刀姐’,但他生性好游,乐求新知,以‘天公欲试书生胆,万里平波作坑坎’的豪气与决心,欣然受命。”可知,斌椿的个性和胆识。
(2)功绩:据材料“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斌椿将游历见闻遂一记载,编成《乘槎笔记》”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著作对当时和后世都是重要文献;据材料“他以‘“据事直陈,不少增饰”’的客观态度,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欧洲图景”可知,客观的描绘了欧洲图景,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
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候之色,木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8分)
【答案】(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
【解析】(1)根据“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得出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根据“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帷名利是务”得出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根据“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英救”得出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根据“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得出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2)根据“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辫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根据“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
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得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根据所学可知,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学经典。
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在“闽南护法区”建设时,陈炯明强调:“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
1920年陈炯明在广东全省推行自治,1921年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完成,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陈炯明力邀陈独秀主持教育,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创立中国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设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广州还开始筹办图书馆、公共儿童游戏场等,举行体育运动会,安装马路电灯,建筑新式住宅小区。相继成立了总商会、股票交易所。陈炯明还颁布禁烟令,让广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新政让广东成为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陈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国承认。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现实。
——摘编自《回顾广东百年地方治理特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陈炯明在广东省成功推行自治的主要因素。(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陈炯明在广东省推行自治运动的影响。(7分)
【答案】(1)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广东濒临海洋,遭受列强的侵略,人民思想相对解放;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陈炯明的强力推行。
(2)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广东省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社会风俗的近代化;对广东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借鉴作用,也为以后广东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解析】(1)主要因素:一是对材料的信息进行解读,然后归纳总结。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直向进化线上”说明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现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是联系广东省的位置、近代列强侵略及西方思想的影响等进行思考。
(2)影响:根据材料“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现实”可知,陈炯明的改革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根据改革的内容可知,陈炯明的改革推动了广东省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社会风俗的近代化;从改革对广东发展方向的影响来看,陈炯明的改革对广东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借鉴作用,也为以后广东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岑仲勉(1886—1961)广东顺德人,著名历史学家。少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考入两广大学堂,最终毕业于北京高等税务学校。自1921年起,岑仲勉在史学界崭露头角,发表数十篇颇具水平的历史文章。在陈垣推荐下,于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并说:“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主义来改造自己。”从1948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
——摘编自孙巍《岑仲勉学术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岑仲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岑仲勉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8分)
【答案】(1)贡献:在隋唐史研究领域,从事教学并完成《隋唐史》编写;在民族史研究领域,从事蒙古史教学工作,并出版《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在历史地理领域撰写《黄河变迁史》。
(2)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将个人学术研究同国家命运相结合;不畏艰辛,长期钻研;勇于求真、创新。
【解析】(1)据材料“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结合所学得出在隋唐史研究领域,从事教学并完成《隋唐史》编写;据材料“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结合所学得出在民族史研究领域,从事蒙古史教学工作,并出版《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据材料“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结合所学得出在历史地理领域撰写《黄河变迁史》。
(2)据材料“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结合所学得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将个人学术研究同国家命运相结合;据材料“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主义来改造自己”“从1948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结合所学得出不畏艰辛,长期钻研;勇于求真、创新。
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富弼在青州教济安置流民,又称富弱奇州散饥,是宋朝最为成功的一次救济行动,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誉,被后世奉以为法。
庆历八年(1048年),富镇奇州。会河决商胡,北方大水,流民消入京东一带逐食。富弱“劝所抚八州之民出乘以助账给,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明年夏,大稳,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并且“指挥出榜青、淄等州河口晓示,与免流民税渡钱,仍不得邀难住滞”,“道店不得要流民房宿钱事”。
这使流民能够比较顺利地返乡复业。于是,“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五十余万人。其赛为兵者,又万余人。仁宗嘉之”。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富弼为解决流民问题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富弼青州救饥的意义。(9分)
【答案】(1)措施:筹措粮食,救济流民;措置房屋,安置流民;招募士兵,就地安置与资其还乡。(任意三点即可,照抄材料原文不给分)
(2)意义:使大量流民免于因灾而亡,维护了社会安定,对社会风气的转变有积极意义;充实了军队,树立了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和灾民复业,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1)根据“劝所抚八州之民出乘以助账给,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募为兵者,又万余人”等内容可知富弼为解决流民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筹措粮食,救济流民;措置房屋,安置流民;招募士兵,就地安置与资其还乡。
(2)根据“流民能够比较顺利地返乡复业”等内容可知富弼青州救饥的意义主要是使大量流民免于因灾而亡,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实了军队,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对后世提供借鉴等。
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准备工作。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斓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旋研制工作立项上马。黄把华后来被任命为核潜提研制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主持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图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197l年,中国第一般核潜艇试航,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其研制周期之短,建造速度之快,在世界核潜灰发展史上是早见的。
——摘编自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院士风采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旭华的主要贡献。(8分)
【答案】(1)原因:中国核计术取得重大突破;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借鉴国内外技术成果;黄旭华团队的无私奉献和科学精神。
(2)评价:推动了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解析】(1)根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斓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旋研制工作立项上马”、“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图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等内容可知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成功核潜艇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核计术的突破、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借鉴外国技术成果以及黄旭华团队的无私奉献等。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有利于推动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材料二
(章炳麟)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洋洋数万言,严夷夏之防,大复仇之义,截断众流,振响人心,予孙中山当时所领导之民族革命运动,以一大声援。同盟合流而声势益为浩大,辛亥之成功,章氏之力为不少也。然章氏志在排满,仅言光复……后在日本作代议然否论,以代议制为封建之遗物,非中国所宜。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章炳麟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9分)
【答案】(1)传统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家伦理道德具有虚伪性;做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性的革命者,才能为革命所倚重。
(2)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反满情绪,对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利。但一味强调反满,以“光复”取代“革命”,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征,容易模糊革命的最终目标,给革命带来消极的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概括归纳能力。由“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可以概括出传统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由“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可以概括出儒家伦理道德具有虚伪性;由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可以概括出做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性的革命者,才能为革命所倚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章炳麟)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洋洋数万言,严夷夏之防,大复仇之义,截断众流,振响人心,予孙中山当时所领导之民族革命运动,以一大声援。同盟合流而声势益为浩大,辛亥之成功,章氏之力为不少也”可以看出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反满情绪,对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利。由“然章氏志在排满,仅言光复……后在日本作代议然否论,以代议制为封建之遗物,非中国所宜。”可以看出一味强调反满,以“光复”取代“革命”,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征,容易模糊革命的最终目标,给革命带来消极的影响。
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9分)
【答案】(1)原因: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
(2)历史贡献: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
实质:思想与时俱进、强烈爱国主义、高度社会责任感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等可以从经济支持角度、抗日救亡角度、促进民族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等可以从舆论支持角度、支持新中国发展角度等进行说明。
实质:陈嘉庚精神的实质可以从爱国主义角度、社会责任感角度、思想发展角度、个人情感角度进行分析。
1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教育制度却还是老一套,跟旧的教育制度是一样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但是可以发展新的教育制度。他赞成发展高中、大学,改革高中以上(包括大学)的教育方式,学生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工人。这样子,就是一种改革了。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又学到实际的操作本领,将来毕业之后,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同时又有实际的经验。不然的话,他们只有书本的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同时学生去工厂实习,也可以使工厂少招人。当时办了技工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到工厂去学习实际的机床操作。最后毕业的学生,文化知识也有,工作经验也有,到工厂后很快就可以做技术工人了。
——摘编自马文瑞《刘少奇关于劳动制度的改革设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9分)
【答案】(1)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建设人才;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已经确立;旧的教育制度不能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2)内容: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并立(两种教育制度并立)。
意义: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实际;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的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推动了人民教育事业方针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刘少奇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教育制度却还是老一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的要求、旧的教育制度不适应需要以及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等角度回答。
(2)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信息“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可以发展新的教育制度”“学生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工人”分析概括得出。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又学到实际的操作本领”“学生去工厂实习,也可以使工厂少招人”“很快就可以做技术工人”等,从当时的教育实际、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教育方针的实施、新中国教育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1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6分)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
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
(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近代潮流。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方面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特点,据材料“督办芦汉铁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现代教育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种类、覆盖面、工业和教育、武汉为中心等方面回答其特点。
(2)功绩,根据材料“直接指挥中法战争……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御侵略、发展实业、教育变革、近代潮流等方面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
1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颂(1020~1101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他出生于望族,自幼勤奋。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
苏颂出任江宁知县时,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颍州知州任上,上书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曾负责修撰仁宗、英宗两朝正史,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书目5卷共200册。苏颂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要求家人“广读博学”“学貴于勤”;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道德操守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以孝为本;还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沧海《苏颂:博学爱民清白传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8分)
【答案】(1)历史贡献: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负责修史,贡献颇丰;主持科学研究创制天文钟并主持编写《本草图经》;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
(2)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理学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厚的家学渊源;个人的勤奋进取精神;长辈的严格要求;叔父一家的深远影响。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官、修史、科研和家风作风等方面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
(2)原因:根据材料“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及其为官治学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的、家庭的、教育的和个人性格等方面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1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9分)
【答案】(1)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2)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利权,具有爱国的历史进步性;较早提出政治变革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郑观应仍未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未能提出思想变革的主张,体现出封建士大夫的阶级局限性。
【解析】(1)依据材料“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法可变而道不可变。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结合所学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具有爱国的历史进步性、较早提出政治变革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仍然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具有局限性等方面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1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潜邸”时,就“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如何做到既保持“国朝之成法”,又适应中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忽必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他在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夺得汗位以后,就开始按中原王朝原有模式来建立政权机构。公元1271年,取《易经》“元”之义,建国号为“天元”,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
——摘自李春棠
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统治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摘据《元史世祖本纪》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能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8分)
【答案】(1)原因:受先进汉文化影响,大胆采用中原先进文明:杂糅蒙汉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家治理:重视以农立国,强调政在得民:改革旧制成功,国富民安。
(2)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局面:禁止屠城;为中华文明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夺得汗位以后,就开始按中原王朝原有模式来建立政权机构”,“
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认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政策有效等方面,归纳忽必烈能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2)贡献:根据材料中“公元1271年,取《易经》‘元’之义,建国号为‘天元’,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
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省制开端和民族融合、国家发展等方面,简析忽必烈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1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出自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升为巡按江西。1430年以兵部右修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接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用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1449年英宗被瓦刺俘虏,当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1457年含冤遇害。
——据《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主要事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做简要评价。(9分)
【答案】(1)事迹:平定内乱;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诉讼问题;加强边防经济收入和建设;解决边境战争问题。
(2)评价:爱民的清官,惩治贪官深得民众爱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爱国的英雄,致力于边疆稳定,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提出“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主张;文学领域的不朽建树;但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解析】(1)事迹:由材料“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可归纳为平定内乱;由材料“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可归纳为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诉讼问题;由材料“为了加强边防……以资边用”可归纳为加强边防经济收入和建设;由材料“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可归纳为解决边境战争问题。
(2)评价:结合材料中于谦的事迹可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由材料中于谦对民众疾苦的关系及对贪官的惩治可知,他是爱民的清官,惩治贪官深得民众爱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由材料中于谦的边疆措施可知,他是爱国的英雄,致力于边疆稳定,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由材料中于谦对英宗事件的解决可知,他提出了“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中于谦的诗句可知,于谦在文学领域,还有不朽建树;局限性,于谦尽管多有作为,但其人身处封建社会中,个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1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勤于政事、性格沉稳、崇尚节俭,是全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完颜雍登基前的金朝统治内忧外患;皇室内部争夺皇位、境内各族人民掀起反抗斗争、南宋又对金展开大反攻。在内外交困中即位的金世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大定之治”。依靠女真貴族和汉族知识分子,金世宗实行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政治上或亲自或派使臣专程视察,选举更多贤能人才参与政事;经济上减轻兵役赋役,兴修水利,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思想上崇尚儒家的仁政、宽政,但又主张遵守纲纪,不能宽大无边;文化上把《论语》、《孟子)《老子》等,都译成女真文字,供女真贵族子弟学习;社会生活上禁止女真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规定女真贵族不会阅读女真文经典者不能继承贵族爵位。
——摘编自《金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定之治"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定之治”的积极影响。(9分)
【答案】(1)原因: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亲自改革;改革的阻力较小(联合各派力量);改革的措施全面、得当(全方位的改革);改革者个人的品德、智慧与勇气。
(2)积极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儒学的传播;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封建化;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解析】(1)原因:由材料“政治上或亲自或派使臣专程视察”可知,其成功是因为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亲自改革;由材料“依靠女真貴族和汉族知识分子”可知,其成功是因为联合了各派力量,其改革的阻力较小;由材料“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社会生活上……”可知,其成功是因为改革的措施全面且得当;由材料“金世宗完颜雍勤于政事、性格沉稳、崇尚节俭,是全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可知,其成功是因为金世宗个人的品德、智慧与勇气。
(2)积极影响:由材料中改革的内容可知,改革在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在文化上,促进了儒学的传播,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封建化,但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真正的富国应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荀子主张开源节流;强本扬末。强调“故家五亩宅,百亩四,务其业两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充分肯定商业的流通功能,“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但是荀子主张国家对商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反对市场价格机制。富国裕民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根本目标。亚当·斯密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目标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看不见的手”,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关于经济人的价值理性,亚当·斯密主要论述了谨慎、仁慈、正义和自我控制(节制)四种,突出了德性的利已性。
——摘编自贺汉魂《萄子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伦理比较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和亚当·斯密思想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社会意义。(6分)
【答案】(1)不同之处:荀子主张开源节流,强本扬末;加强国家对商业的调控,反对市场价格调节;隆礼重法,礼法兼施。
亚当·斯密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自由贸易,强调市场的调节功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在经济人的价值理性方面,强调德性的利已性。
(2)社会意义:否定了重商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经济学理论;打击了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政治限制;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真正的富国应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荀子主张开源节流;强本扬末”“主张国家对商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富国裕民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根本目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看不见的手”,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可知荀子和亚当·斯密思想的不同可从经济思想角度、商业发展角度、思想角度进行分析。
(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可从经济发展角度、资产阶级发展过程角度、国家把控方面、经济思想范畴进行分析。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府人,历经磨难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当地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虚心学习,并且融合黎汉两族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纺织能手,和黎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黄道婆年迈后得以返回家乡,她不仅把自己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着手革新出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特别是其创制的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大为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深受百姓敬仰,后人尊她为布业始祖。马克思曾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摘编自丁静静《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和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等文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黄道婆技术革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对黄道婆进行评价。(9分)
【答案】(1)特点:善于学习借鉴兄弟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技术创新全面。
(2)认识: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推动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或高度智慧。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当地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虚心学习,并且融合黎汉两族纺织技术的长处”得出:善于学习借鉴兄弟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由材料信息“她不仅把自己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着手革新出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特别是其创制的三锭脚踏纺纱车”得出: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技术创新全面等。
(2)“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和黎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得出: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由材料信息“黄道婆年迈后得以返回家乡……着手革新出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特别是其创制的三锭脚踏纺纱车”得出:推动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由材料信息“使纺纱效率大为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得出: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或高度智慧。
1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玻利瓦尔(1783—1830年),通称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圣马丁遥相呼应,为南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而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玻利瓦尔在1799—1803年曾去西班牙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亲眼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深受鼓舞。
在欧洲,玻利瓦尔遇到了他的老师罗德里格斯。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并对他说:已经到了把西班牙人赶出美洲的时候了,你应该去完成这件事。玻利瓦尔当即向老师表示:“我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我以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宣誓,在我没有打碎西班牙束缚着我的祖国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要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也不会安静。”这些誓言成玻利瓦尔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从此以后,他返回祖国,投身于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洪流。
1810—1830年期间他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
——互动百科
(1)根据材料,分析玻利瓦尔能够领导南美革命,成为一代英雄人物的原因。(9分)
(2)有人称玻利瓦尔为“南美洲的华盛顿”,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早年曾去西班牙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亲眼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深受鼓舞;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自身的聪明与睿智是他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
(2)华盛顿作为美国“国父”领导了美国的独立战争,为美国的建玻利瓦尔作为南美洲独立的领导者,为南美洲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他被称为“南美洲的华盛顿”。
【解析】(1)原因:一个人物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条件,一个是内在因素。外在条件是他的经历和社会事实使他有机会去建立事业。内部因素是他的个人精神品质,这两方面在他成功道路上缺一不可。抓住关键信息“曾去西班牙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亲眼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深受鼓舞”“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投身于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洪流”进行分析概括。
(2)材料中将玻利瓦尔与华盛顿相对比,主要找寻二者的共同点,这也是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洲的华盛顿”的原因。两个人分别在自己国家领导了独立与解放,为各自地区人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这些回答即可。
2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成功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复台之初面临许多困难与险阻,为了尽快开创局面,他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五谷一年可两至三熟。郑成功命令部下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这些移民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它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成功治台的时间虽不长,但却为台湾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王长英《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成功开发台湾的影响(9分)
【答案】(1)原因: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台湾自然条件优越;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
(2)意义: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但也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
【解析】(1)由材料“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可得出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由材料“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可得出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由材料“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可得出台湾自然条件优越;由材料“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可得出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
(2)由材料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措施,可得出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郑成功驻守台湾并招募移民,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郑成功采取割据政权的措施,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