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针对官营酒业一直存在的贪污腐败、收益低微和民营酒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于
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
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根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9分)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即命高颞、郑译、杨素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开皇三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的原因,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日绞、日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后来中国所有的朝代都继承了它的原则。
--摘编自吴楠《论<开皇律>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意义。(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招,“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
--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拔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背景及影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封建主义被削弱但没有完全瓦解。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由此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西方的挑战还带来了幕府或藩无力承担的财政负担。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推动物价疯涨,给了业已存在的不满一个新的刺激和方向,激起了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一家叫《日本》的报纸宣称,“我们承认外国文化的优秀,我们珍视西方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的理论……首先,我们看重西方的科学、经济和工业。不仅仅因为它们是西方的而被采纳;它们之所以被采纳只能是因为它们能对日本的福祉作出贡献。”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的自由,吸收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并不会损坏完整且独特的日本文化实体。日本人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建立“现代”国家的政策,这个国家最终将是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日本走向了帝国和发展工业之路。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因素,归纳明治维新中日本建立“现代”国家的主要政策措施。(7分)
(2)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对日本发展的影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16世纪,随着人口压力减弱,中世纪的经济动力消失了,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传统主又文化泛滋起来。一方面,“黑死病”带来的对无亡的恐惧助长了速信和宗教情绪,频繁的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造成人力物力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农民和雇佣劳动者时常大吃大喝,酗酒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主张重振社会风习,宗教改革家提出“因信称义”,反对一切与内心信仰无关的宗教仪式和迷信活动;英国清教进而认为上帝的荣耀、公共福利和个人美德密不可分。16—17世纪,“移风易俗”运动在英国兴起。这动初期,主要是都铎致府致力于减少宗教庆典活动;1570年以后,在小康阶层的支持推动下,运动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禁止赌博、反时酗酒、惩治懒汉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木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7分)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教会学校的主要课程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达到读写《圣经》、领会神学信条的目的。
11、12世纪,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在这类单一学科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大学兴起。1167年,牛津大学创办。学校分为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13世纪初,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颁布的办学许可证,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早期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的学院,教学独立自主,学科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牛津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据新川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意义。(7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7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灭亡后,北方再度分裂。高欢割据山东富饶之地建立东魏政权,鲜卑贵族宇文泰则率领部分汉人世族和鲜卑等少数民族西迁到相对闭塞的关陇地区,建立西魏政权。为了增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宇文泰对随自己西迁关陇地区的世族进行了郡望(世家大族的祖籍)改革。他首先将其中汉人世族的山东郡望改为关陇郡望,并将其祖辈同鲜卑贵族建立起血缘联系。如此时西迁的杨忠(隋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弘农,李虎(唐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陇西。后来,宇文泰又将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的郡望从河南改为关陇。历经西魏、北周、隋,至唐朝初年,这批改为关陇郡望的世家大族,都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郡望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宇文泰改郡望的影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10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撒切尔夫人开始治疗“英国病”,并对“福利国家”制度操起了“手术刀”。她认为长期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对于英国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她通过对福利机构的大规模私有化,通过出售医院、住房、学校等来弥补财政赤字,并实行第三方购买,从而更多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养老融资方面的作用。但改革中完全忽视了社会福利本身公平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摘编自童素娟、瞿雅峰《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影响。(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二是新型合作医疗。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北宋政府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根据常产的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五等。客户在唐朝主要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北宋政府一并将之编入户籍而不再视为贱民。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规定“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客户有了田产,就可以上升为主户。北宋政府还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城市坊郭户列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等城市居民,按其资产分为十等,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为便于管理和征榷,宋代还设有专门户籍,譬如从事手工业的匠户、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遇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轻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9分)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2页,总1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针对官营酒业一直存在的贪污腐败、收益低微和民营酒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于
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l)加强生产监控;管理方式简化;税种减少;先试点后推广。
(2)扩大了经营酿酒业人员的范围,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减少了官酿官卖时期的政府支出和经营风险;增加了财政收入,支援了南宋的抗金斗争。但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营酒业的发展;后期摊派、强制的做法,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赵开酒法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
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根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8分)
【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量的重要形式;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2)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战政策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9分)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
【答案】(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西欧资产主义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①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2)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即命高颞、郑译、杨素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开皇三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的原因,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日绞、日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后来中国所有的朝代都继承了它的原则。
--摘编自吴楠《论<开皇律>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1)背景:北周法律条文繁杂苛酷,社会局势动荡;法律不公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意图通过改革法律来笼络人心。
(2)意义: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开皇之治”的基础;为后世王朝律法所沿用,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隋文帝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招,“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
--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1)背景:汉初面临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
(2)意义: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拨制度,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汉文帝改革。(1)本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汉初政治和经济状况、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和因循守旧等方面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改革内容和所学分析。
本题考查对汉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拔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背景及影响。(8分)
【答案】(1)特点:等级性(伦理性);时代性;多元融合;多样性;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革。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点:依据材料“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可以得出等级性(伦理性);依据材料“从夏商时期开始……民国成立后……”可以得出时代性;依据材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可以得出:多元融合;多样性;依据材料“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可以得出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革。原因: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背景及影响,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原因:依据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可以得出: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影响: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
(2)评价: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旨在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概括可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同时综合材料反映的不同阶级、集团对宪政的态度和结果可以提炼出特点: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从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救亡图存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做答: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
(2)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特征来分析。由材料“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封建主义被削弱但没有完全瓦解。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由此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西方的挑战还带来了幕府或藩无力承担的财政负担。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推动物价疯涨,给了业已存在的不满一个新的刺激和方向,激起了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一家叫《日本》的报纸宣称,“我们承认外国文化的优秀,我们珍视西方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的理论……首先,我们看重西方的科学、经济和工业。不仅仅因为它们是西方的而被采纳;它们之所以被采纳只能是因为它们能对日本的福祉作出贡献。”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的自由,吸收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并不会损坏完整且独特的日本文化实体。日本人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建立“现代”国家的政策,这个国家最终将是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日本走向了帝国和发展工业之路。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因素,归纳明治维新中日本建立“现代”国家的主要政策措施。(7分)
(2)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对日本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1)因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主义的阻碍;西方列强侵略引发了统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政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
(2)特点:先“王政复古”后维新改革;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保留独特的日本文化。
影响:推动了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赢得独立自主地位,成为现代化亚洲强国;仍有封建主义残余;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明治维新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16世纪,随着人口压力减弱,中世纪的经济动力消失了,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传统主又文化泛滋起来。一方面,“黑死病”带来的对无亡的恐惧助长了速信和宗教情绪,频繁的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造成人力物力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农民和雇佣劳动者时常大吃大喝,酗酒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主张重振社会风习,宗教改革家提出“因信称义”,反对一切与内心信仰无关的宗教仪式和迷信活动;英国清教进而认为上帝的荣耀、公共福利和个人美德密不可分。16—17世纪,“移风易俗”运动在英国兴起。这动初期,主要是都铎致府致力于减少宗教庆典活动;1570年以后,在小康阶层的支持推动下,运动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禁止赌博、反时酗酒、惩治懒汉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木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8分)
【答案】(1)原因:传统主义文化泛滥,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都铎政府的倡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2)特点:注重道德教化,改良社会风气;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逐步推行;涉及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传统主又文化泛滋起来”“频繁的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造成人力物力大量浪费”“农民和雇佣劳动者时常大吃大喝,酗酒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主张重振社会风习,宗教改革家提出‘因信称义’,反对一切与内心信仰无关的宗教仪式和迷信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统主义文化泛滥,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政府的倡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等方面回答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要是都铎致府致力于减少宗教庆典活动;1570年以后,在小康阶层的支持推动下,运动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注重道德教化,改良社会风气;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逐步推行;涉及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和结合等方面回答。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答案】(1)特点: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变化: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日本成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增多;学习形式多样,且多为速成。
(2)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中国学习日本热潮;政府提倡和鼓励;日本留学费用低;中国两国距离接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影响:吸收并传播了近代思想文化,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1)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以及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可以概括其特点是: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可以概括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是: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日本成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增多;学习形式多样,且多为速成。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以及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中国学习日本热潮;政府提倡和鼓励;日本留学费用低;中国两国距离接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传播近代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民主革命进程和近代化等角度概括即可。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7分)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8分)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
(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地位: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等信息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把握到以下方面: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等特点。
(2)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知识迁移并分析、认知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宋代在科举制度的程序完善方面、录取人数大增、扩大统治基础、强化“天子门生”可看出其影响是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加强了皇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突出读书的重要性,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等。第二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维度思考和组织答案即可。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教会学校的主要课程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达到读写《圣经》、领会神学信条的目的。
11、12世纪,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在这类单一学科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大学兴起。1167年,牛津大学创办。学校分为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13世纪初,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颁布的办学许可证,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早期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的学院,教学独立自主,学科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牛津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据新川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1)内容:①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实用人才和社会精英;②课程内容:开设医学等实用知识课程,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重视学科特色;③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主权,自主管理;④学校制度:采用学院制办学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
(2)意义:①适应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要;②培养了有较高素质的人才;③推动了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④对后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可知,学校的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实用人才和社会精英;依据“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达到读写《圣经》、领会神学信条的目的”可知,学校课程内容:开设医学等实用知识课程,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重视学科特色;依据“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可知,学校的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自主管理;依据“在早期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的学院,教学独立自主,学科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可知,学校制度:采用学院制办学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
(2)本题考查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反映的西欧中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措施可知,适应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要;牛津大学教学改革及从人才的培养可知,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对后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7分)
【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特点:国家直接经营和控制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
(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
影响: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得出解决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得出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得出官商分利;根据材料二“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得出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灭亡后,北方再度分裂。高欢割据山东富饶之地建立东魏政权,鲜卑贵族宇文泰则率领部分汉人世族和鲜卑等少数民族西迁到相对闭塞的关陇地区,建立西魏政权。为了增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宇文泰对随自己西迁关陇地区的世族进行了郡望(世家大族的祖籍)改革。他首先将其中汉人世族的山东郡望改为关陇郡望,并将其祖辈同鲜卑贵族建立起血缘联系。如此时西迁的杨忠(隋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弘农,李虎(唐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陇西。后来,宇文泰又将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的郡望从河南改为关陇。历经西魏、北周、隋,至唐朝初年,这批改为关陇郡望的世家大族,都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郡望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宇文泰改郡望的影响。(8分)
【答案】(1)背景:外有强敌;新政权凝聚力不足;西魏国力贫弱;北方的长期战乱与民族交融。
(2)影响:强化了统治集团的地域认同;稳定了政权,为隋唐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进一步的民族交融;增强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控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魏内、外两方面的情况分析。(2)据材料中宇文泰改郡望的具体措施从强化地域认同、稳定政权、加强民族交融等积极影响和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消极影响等方面分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9分)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1)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可从对法制发展、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10分)
【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可得出,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性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教育近代化等角度分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撒切尔夫人开始治疗“英国病”,并对“福利国家”制度操起了“手术刀”。她认为长期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对于英国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她通过对福利机构的大规模私有化,通过出售医院、住房、学校等来弥补财政赤字,并实行第三方购买,从而更多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养老融资方面的作用。但改革中完全忽视了社会福利本身公平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摘编自童素娟、瞿雅峰《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影响。(8分)
【答案】(1)背景:英国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社会福利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影响: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市场化发展;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缓解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困难;不利于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解析:(1)背景,根据“1979年……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得出,英国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根据“长期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对于英国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得出,社会福利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根据“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得出,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2)影响,根据“对福利机构的大规模私有化”“弥补财政赤字”“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二是新型合作医疗。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9分)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20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2)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权利和义务意识。(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出发,合理作答即可)
【解析】(1)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例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92年后,归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2)结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工农联盟的政治形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作用,简要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北宋政府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根据常产的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五等。客户在唐朝主要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北宋政府一并将之编入户籍而不再视为贱民。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规定“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客户有了田产,就可以上升为主户。北宋政府还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城市坊郭户列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等城市居民,按其资产分为十等,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为便于管理和征榷,宋代还设有专门户籍,譬如从事手工业的匠户、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9分)
【答案】(1)特点:依据财产、地域和职业等划分户籍;户籍种类繁多,实行等级制;户籍管理严密,与赋役征派相结合;户籍资格有所放宽。
(2)积极作用:适应了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身控制;有利于保护政府收入,也兼顾了社会公平;对后世提供了借鉴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遇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轻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9分)
【答案】(1)内容:采用新的军队编制;执行新的兵役制度;提高了征兵条件;实行高标准的军官任用制度;训练内容全面;严明的军队纪律。
(2)原因:旧式军队战斗力低下,弊端丛生;清政府挽救危局的需要(或民族危机严重);袁世凯自身的便利条件。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推动了清军的近代化;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北洋军阀的形成奠定基础,对近代中国政局影响深远。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3页,总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