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7 16: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悟(wù)?
??彷徨(pánɡ)?
??袖手旁观(ɡuān)????????B.?埋没(mò)
???儒家(rǔ)
???不知所措(cuò)
C.?华裔(yì)
???接触(zhù)
???一帆风顺(fān)????????????????D.?朱熹(xǐ)
???探测(cè)?
??丁肇中(zhà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7.文学常识填空。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________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________》《中庸》《________》《孟子》,“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________
②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________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________
④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________
9.解释下列词语。①格物:________。
②致知:________。
③缅怀:________。
④袖手旁观:________。
二、综合题
10.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二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独立思考
茅盾
???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四、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

告之日:“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日:“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日:“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
燕王日:“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
??????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A
2.A
3.A
4.D
5.B
6.D
7.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C;B;D;A
9.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获得知识;指遥想;追念;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二、综合题
10.(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三、现代文阅读
11.(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12.(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文言文阅读
13.(1)B(2)C(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