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3~16
页。
学习目标:
1.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2.
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学习难点:体会由4
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所观察的平面图形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学习准备:正方形木块学具、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出示情境图及习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如图)小狗看到的是图(
);小猴看到的是图(
);小猫看到的是图(
);小鸟看到的是图(
)。
学生思考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合作探究
1.出示P13页例题,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提示:从某一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3.P13“做一做”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4.出示例题P14,让学生观察“你能观察到什么?”5.让学生分组,用手里面的正方体木块摆成课本上的三种形状,并分别从左面、上面和前面来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记录下来并讨论。①相同之处②不同之处③分别画出3个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6.讨论总结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三、巩固应用
出示两道习题1、基础性习题2、拔高性习题(详见课件)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