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第一节《力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形变和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领悟测力计原理,会正确使用并会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受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受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法指导】
1、通过观察以及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力的概念;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大小的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准备】
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面团)、测力计、勾码、磁铁、铁钉等、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幻灯片出示两个场景,“人推汽车”和“运动员举杠铃”。
提出问题:上述两幅图中的人有什么共同的感觉?
学生回答:有肌肉紧张、肌肉酸痛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就是人们对力的最早的认识。
2、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上述两个场景中,人推汽车,运动员举杠铃。他们都是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那么,请大家思考:
1、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力?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场景分析:人推汽车是人对汽车施加了力,那么,推土机推土是推土机对土施加了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和物体都能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提出问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需要几个物体?
2、场景分析:出示图片,各场景中在发生力的作用时需要哪些物体?
以人推汽车为例,人对汽车施加了力,汽车受到了力,人就是施力物体,汽车就是受力物体。那么推土机推土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做总结。
(2)、得出结论: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
1、分析解答:出示不同场景,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谁?提问同学回答并点评。
2、观察思考:人推汽车中人与汽车接触了,推土机推土中,推土机与接触了,他们在产生力的作用时都是相互接触的。
思考1:那么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
举例说明并演示,水平桌面上挨着的两个粉笔盒之间就没有力的作用。
思考2: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会发生力的作用呢?
(实验说明:磁铁吸引铁钉)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发生力的作用。
(3)、观察和实验:教师现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手压气球
手压(拉)弹簧
手折铁丝
手压橡皮泥(面团)
提出问题并思考:
1.这些物体什么发生了变化?
2.压弹簧与压橡皮泥松手后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上述实验中,他们都发生了形变。
弹性形变:弹簧在撤销外力后能恢复原状。
塑性形变:橡皮泥在撤销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弹簧在受到压力或拉力后发生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观察和实验:用手拉弹簧,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的大小关系
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利用其来测量力的大小。
(4)弹簧测力计:
1、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原理。
活动:让同学们观察弹簧测力计。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1牛顿力的大小:用手托起两颗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牛顿。
3、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随堂练习: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轴。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和
。
②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在
刻度处,若不在应
。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
④观察时,视线必须
。
4、分析不同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
1、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儿童玩具,其中哪些是利用弹力来工作的?
2、《物理练习册》18页1、2题,巩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六、课后反思:微型课时间短,个别知识细节没有深入剖析,一带而过。学生们动手做实验显得紧,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联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对比。
七、板书设计:
力
弹力
一、什么是力
1、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
1、形变和弹性形变
2、弹力和产生弹力的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及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三、弹簧测力计
1、构造、作用、原理
2、使用方法
四、弹性势能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通过本节教学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现象,分析现象,揭示本质,同时设计一些学生非常熟悉容易操作的小实验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并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但我也感觉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堂上我说的话太多,过多的浪费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太少,语言不够生动精炼,缺乏必要的肢体语言等。今后我会努力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