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7 22: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揣摩文中精练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4.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揣摩文中精练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授《谈读书》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同学们读书的目的就是求知。可能也有一些同学求知的目的不明、求知的态度不端、求知的方法不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求知的效果。那么,正确的求知目的是什么?正确的求知方法又是什么?这节课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交流。
(2)简介作者。
谁能告诉我关于作者的有关情况?(学生回答)
补充:培根少年时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35岁时受聘为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66岁时因一次科学实验受寒致病,不治身亡。
2.达标教学。
(1)布置自读。(要求:①左边的同学查字典;②右边的同学划分结构层次。)
(2)检查自读情况。
(3)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①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哪几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目的?文中重点分析的是哪一种目的?
明确:怡情、傅彩、长才。读书与才干的关系。
②作者指出读书中存在哪几种偏向?
明确:惰、矫、学究故态。
③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明确: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④找出这一部分中的比喻句。
明确: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⑤这个比喻句运用得是否恰当?
明确:恰当。“自然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天生才干”,是恰当的;“修剪移接”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也很恰切。“自然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接”成美丽的盆景的,同样的,“读书”可以“增长人的天生才干”。这是比喻论证。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在分析了读书的种种目的和偏向后,指出了正确的读书方法。
目的明确了,态度才能端正。是不是有了正确的读书目的就一定能够求到真知呢?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请看第二部分论述的内容。
(4)讲解课文第二部分。
①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明确: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粗糙的书——只知梗概;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
②在求知的方法上,作者除了提倡要读书,还提倡什么?
明确:讨论和作文。
③作者是怎样强调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作用的?
明确: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和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作文。
(5)讲解第三部分。
①读书会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能塑造人的性格;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②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明确: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如:猴子是哺乳动物,胎生;老虎是哺乳动物,胎生;人也是哺乳动物,还是胎生。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3.总结全文。
(1)本文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总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大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加以论证,结构上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而本文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全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论点,而是围绕论题,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论述了求知的有关问题,但对每一个论题又都没有展开论证。即使这样,由于作者见解深刻,议论精辟,语言凝练,本文仍然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
比喻论证,使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归纳论证,是一种用特殊性的论据来证明普遍性的规律的论证方式,由于列举的事物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结论也令人信服。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而且还要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养成读书好学的习惯,使自己将来能立足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课外检测。
(1)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写一句话。
(2)以《论勤奋》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立论
二、讲授《不求甚解》
1.导入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1)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
阐明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2)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的呢?
明确:“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证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明确:驳论文。
3.深入阅读。
(1)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进行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进行讨论。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个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更全面、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2)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3)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4.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法。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5.布置作业。
在“拓展迁移”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