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课时课件:5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课时课件:5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6 22:17: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马丽华,
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走过西藏》,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
《西藏之旅》,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2、写作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3、知识链接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各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藏北游历》是作者多次游历西藏的总汇,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无人区、亲身领略过的漠风,以及亲眼目睹的长江源头等令人难忘的经历。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5、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并掌握。
磅礴páng

黧黑(lí)  棱角(léng)  冰凌líng
 
蜿蜒wān
yán
豁然(huò) 
懈怠(dài)
演绎(yì) 
酝酿(yùn
niàng)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皱褶(zhě) 
熠熠(yì)烁烁(shuò)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消长zhǎng
敦实dūn
蠕动(rú)
诅咒zǔ
zhòu
霹雳pī

冻疮chuāng
明媚(mèi)
6、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zhǒng)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
(第12—15自然段):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2、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闻。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游踪: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重返冰塔林。
四、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第一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总写雪景。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从文中找出第二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3、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4、阅读前两段,说说作者的立足点是哪里,观察视角是什么,各拉丹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立足点:山脚下
观察角度:远眺各拉丹东雪山
印象:高大雄伟。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严寒时间较长,风云变幻,云雾缭绕,给人神秘感。
5、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6、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7、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第5段中作者是从俯视的角度观赏冰塔的;
②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写出了冰塔的“晶莹连绵”“平坦辽阔”的特点;
③作者在展现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8、品读5-6自然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作者有什么感受?
9、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作者有什么感受?
10、第11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它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这一段是从更近处描写冰塔林的。
②展现出冰塔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特点。
③描写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状态比作长发披肩。
11、作者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好好的一场排球赛,让几个地痞给搅乱了,真是大煞风景。
B.黄河以北地区天气渐冷,南方地区也步入秋凉时节,冷空气往往接踵而至,气温骤降。
C.川流不息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家乡,更在诉说它的繁荣祖国的富强。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域高原壮美景色的句子。请你根据这些描绘,给这些壮美景色取个名字,行吗?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阳坡巨人图)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主峰尊容图)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冰塔林河图)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白色金塔图)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冰山屏风图或冰山院落图)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冰河雪粒图)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冰山众生图)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冰山裂纹图或波状褶皱图)
⑨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坚冰苏醒图)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各拉丹冬的美景。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风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阳光和风的独特的魅力。
4、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请你说说这些联想和想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这一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5、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用“当作者看到(或听到)_______时,她的内心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例:当作者看到了各拉丹冬的东南阳坡,她的内心充满了惊喜与赞叹。
(1)
当作者看到“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时,她的内心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
当作者看到“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时,她的内心流露出喜爱之情。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徐徐垂挂冰的流苏的美丽。
(3)
当作者听到“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时,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冰雪融化后的敬佩和自豪感。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4)当作者想到了献身于认识长江事业的探险者,她的内心充满了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
(5)当作者双手合十,向各拉丹冬行跪拜礼,她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和虔诚。
(6)当作者忍受着高原反应等身体的不适,她的内心痛苦,但对于高原之美更起崇拜之情。
(7)当作者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她想到了时间的流逝,内心无限感慨。
……
总结: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感悟到了作者细腻的感情,这种含蓄的抒发感情的方法叫做间接抒情。各拉丹冬是一片圣地,今天,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认识了它,相信有一天,我们来到它身边,对它的美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①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②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③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
四、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细腻活拨。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拉丹东的各色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让读者对其形象更加神往。
2、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言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3、移步换景巧观察,语言比较平实、自由、随性。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五、文章主题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伟力,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抒发了热爱雪域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
七、课堂检测
课内阅读(结合课本第6-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第6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冰塔林的?
明确:这一段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冰塔林的,首先交代作者接近冰山,描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描写冰洞内部的景色。
2.文章第10自然段是对冰窟的描写,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0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1自然段段“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这句话。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新课导入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马丽华,
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走过西藏》,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
《西藏之旅》,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写作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知识链接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各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点击播放《各拉丹冬》视频资料.mp4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藏北游历》是作者多次游历西藏的总汇,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无人区、亲身领略过的漠风,以及亲眼目睹的长江源头等令人难忘的经历。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预习检查
磅礴(

黧黑(
) 
棱角(
)  
冰凌(

蜿蜒(

豁然(
) 
懈怠(
)
演绎(
) 
 
酝酿(
)
砾石(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熠熠(
)烁烁(
)
蠕动(
)
接踵而至(
)
消长(

敦实(

虔诚(
)
诅咒(

霹雳(

冻疮(

明媚(
)

léng

huò
dài

mèi

xuàn
zhě
shuò
dūn
páng

líng
wān
yán
yùn
niàng
quán
jīng
lún

chuāng


zhǒng
zhǎng

zhòu
qián
1、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并掌握。

)盛开

)气喘吁吁

)使劲儿



)呼吁

)强劲


jìn
jìng

)盛满

chénɡ
shèng
多音字
预习检查


)弯曲

)乐曲


砾(

烁(

黧(

黛(

黧黑
黛色

dài
闪烁
砾石

shuò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2、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zhǒng)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恭敬而有诚意。
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预习检查
酝酿:
恭顺:
豁然:
虔诚:
敦实:
砾石:
熠熠烁烁:
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恭敬顺从。
形容开阔或通达。
恭敬而有诚意。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
(第12—15自然段):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整体感知
2、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闻。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山脚
草坝子上
冰丛砾石堆
走下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
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第一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总写雪景。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合作探究
2、从文中找出第二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景物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光滑难行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受:
冰窟

冰河
冰体
3、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阅读前两段,说说作者的立足点是哪里,观察视角是什么,各拉丹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立足点:
观察角度:
印象:
山脚下
远眺各拉丹东雪山
高大雄伟。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严寒时间较长,风云变幻,云雾缭绕,给人神秘感。
合作探究
5、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6、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7、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第5段中作者是从俯视的角度观赏冰塔的;
②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写出了冰塔的“晶莹连绵”“平坦辽阔”的特点;
③作者在展现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合作探究
8、品读5-6自然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作者有什么感受?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远看
近看
立足点:
砾石堆
立足点:
冰山、冰塔林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第5段
第6段
感受:
合作探究
9、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作者有什么感受?

声音大(呼啸);
不停息(川流不息);
威力大(扫荡)
冰体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纵横的裂纹、波状皱着);
漂亮、千姿百态、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听觉
视觉
视觉
立足点:
冰窟
细看
感受:
合作探究
10、第11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它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①这一段是从更近处描写冰塔林的。
②展现出冰塔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特点。
③描写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状态比作长发披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11、作者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解析】:A项,蜷,应读quán。
B项,腈,应读jīng

C项,棱,应读léng。
D
课堂检测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A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好的一场排球赛,让几个地痞给搅乱了,真是大煞风景。
B.黄河以北地区天气渐冷,南方地区也步入秋凉时节,冷空气往往接踵而至,气温骤降。
C.川流不息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家乡,更在诉说它的繁荣祖国的富强。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解析】:
“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D
课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C项,缺少主语,“通过”和“使”二者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B
课堂检测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1
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域高原壮美景色的句子。请你根据这些描绘,给这些壮美景色取个名字,行吗?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阳坡巨人图
合作探究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主峰尊容图)
(冰塔林河图)
合作探究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白色金塔图
冰山屏风图或冰山院落图
合作探究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冰河雪粒图
冰山众生图
合作探究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⑨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冰山裂纹图或波状褶皱图
坚冰苏醒图
合作探究
品读,品析语言美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合作探究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合作探究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合作探究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各拉丹冬的美景。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风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阳光和风的独特的魅力。
合作探究
4、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请你说说这些联想和想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合作探究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这一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合作探究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合作探究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合作探究
5、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用“当作者看到(或听到)___时,她的内心____。”的句式说话。
例:当作者看到了各拉丹冬的东南阳坡,她的内心充满了惊喜与赞叹。
合作探究
(1)
当作者看到“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时,她的内心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
当作者看到“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时,她的内心流露出喜爱之情。
(3)
当作者听到“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时,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冰雪融化后的敬佩和自豪感。
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①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②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③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
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细腻活拨。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拉丹东的各色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让读者对其形象更加神往。
2、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言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写作特色
3、移步换景巧观察,语言比较平实、自由、随性。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伟力,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抒发了热爱雪域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文章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
课内阅读(结合课本第6-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第6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冰塔林的?
这一段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冰塔林的,首先交代作者接近冰山,描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描写冰洞内部的景色。
2.文章第10自然段是对冰窟的描写,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0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堂检测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1自然段段“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这句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堂检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所至:山脚下、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和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
原始的美
苦痛的美
永恒的美
所见: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所感: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天地大美
人在其中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选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裸露(luǒ)
砾石(lì)
气喘吁吁(yū)
B.棱角(lè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磅礴(bó)
诅咒(zǔ)
大煞风景(shà)
D.酝酿(niàng)
蠕动(rú)
鲜有人迹(xiǎ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恭顺
帐篷
草坝子
接踵而至
B.
豁然
蔚蓝
大冰凌
穿流不息
C.
演译
凄凉
黧黑色
熠熠烁烁
D.
敦实
蜿蜓
羊皮袍
云遮雾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B.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指破坏景观的种种行为)
C.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繁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震……(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D.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这里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4.
下面文段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__________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长江的故事。
A.辨别
渗出
讲述
B.辨别
流出
演绎
C.区别
流出
讲述
D.区别
渗出
演绎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7.
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微风,为我送来芬芳;如茫茫雾海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浪,拥抱美好的明天。
8.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展望长江的未来】
(5)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黄河流失比是1∶1,而长江是3∶1,侵蚀大于流失。如果说长江流域也像黄河流域那样侵蚀一吨往长江流失一吨,那长江早就比黄河还要黄河了。
【材料二】2000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Ⅲ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
【材料三】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四】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06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9.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煞风景:______________
②虔诚:_________________
10.“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_________。
11.冰塔林有哪些奇异的景观?
1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中考演练
【2019年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出天山
梁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就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文革”动乱还未结束,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一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月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上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体慨.②伊凉:古由调名。指(伊州比凉州》二曲。③馕读(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3.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14.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15.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选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裸露(luǒ)
砾石(lì)
气喘吁吁(yū)
B.棱角(lè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磅礴(bó)
诅咒(zǔ)
大煞风景(shà)
D.酝酿(niàng)
蠕动(rú)
鲜有人迹(xiǎ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气喘吁吁”的“吁”应读“xū”。B项,“棱角”的“棱”应读“léng”。C项,“大煞风景”的“煞”应读“shā”。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恭顺
帐篷
草坝子
接踵而至
B.
豁然
蔚蓝
大冰凌
穿流不息
C.
演译
凄凉
黧黑色
熠熠烁烁
D.
敦实
蜿蜓
羊皮袍
云遮雾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川流不息。C演绎。D蜿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B.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指破坏景观的种种行为)
C.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繁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震……(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D.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这里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解释有误,“大煞风景”比喻败坏兴致。
4.
下面文段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__________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长江的故事。
A.辨别
渗出
讲述
B.辨别
流出
演绎
C.区别
流出
讲述
D.区别
渗出
演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B项正确,本题可根据对课文的阅读记忆及语感来确定。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余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与修改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B项使用错误,“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是对前面症状的解释,其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7.
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微风,为我送来芬芳;如茫茫雾海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浪,拥抱美好的明天。
【答案】
(1).
如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如夏天里的一阵细雨
(2).
为我带来希望/为我送来凉爽
【解析】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如茫茫雾海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方向”。句式结构为“如……为我……”。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8.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展望长江的未来】
(5)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黄河流失比是1∶1,而长江是3∶1,侵蚀大于流失。如果说长江流域也像黄河流域那样侵蚀一吨往长江流失一吨,那长江早就比黄河还要黄河了。
【材料二】2000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Ⅲ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
【材料三】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四】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06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答案】(1)示例:河姆渡(文化)遗址。(2)示例:①赤壁之战。②淝水之战。(3)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示例:①神秘美丽的神女峰。②赤胆忠义的张飞庙。③临终托孤的白帝城。(5)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积累以及对长江相关知识的掌握。作答此题,要多读多听多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要注意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熟读熟记中感受道理,受到教育。对于探究类题目,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归纳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9.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煞风景:______________
②虔诚: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②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本题需要注意的字词语是: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10.“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_________。
【答案】拍摄冰山时意外跌倒,导致尾椎骨折断、腰椎错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拍摄冰山时意外跌倒,导致尾椎骨折断、腰椎错位。
11.冰塔林有哪些奇异的景观?
【答案】冰峰、冰河、冰凌、冰谷、冰山、冰洞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主要景观:冰峰、冰河、冰凌、冰谷、冰山、冰洞等。
1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运用拟人修辞,表现对大自然亿万年来奇伟创造力由衷的赞叹以及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注意结合拟人的修辞方法来理解。
三、中考演练
【2019年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出天山
梁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就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文革”动乱还未结束,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一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月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上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体慨.②伊凉:古由调名。指(伊州比凉州》二曲。③馕读(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3.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14.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15.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答案】
13.一般人:温柔、朦胱、美丽的;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娇情;卢纶:悲壮、苍凉。
14.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15.①“沐浴”一词,形象地表现林则徐纪念馆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的醒目、耀眼,暗示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不屈精神给后人的启示,表达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
②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16.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是完美的、纯真的,引人注目的。
【解析】
13.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搜集到:一般人对月亮的印象:“温柔、朦胧、美丽”。李白对月亮的印象:“是苍茫、雄浑、伤感的”。在“我”看来:“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在诗人卢纶眼里:“有几分悲壮与苍凉”。据此作答。
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的理解。面对“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文革”动乱还未结束,工作不定”这些困难,李白的诗境“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坎坷。据此作答。
15.①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沐浴”的意思是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在这里指林则徐纪念馆,其实是在暗示林则徐的精神光芒,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运用象征的手法,在我眼里月就是西北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西北人结实、明朗、直爽的品质的赞美。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文章结尾“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这里天山的月亮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们。说天上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其实是在赞扬这些人们的品质,赞美他们虽身处逆境却不屈服,顽强奉献的精神。据此理解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