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7 07:16:55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自主练习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1.B(A项不合文意,道德目标可以由德育内化为心理要求,并非只有通过
“成于乐”和“游于艺”;C项的最后两句内容错位;D项“材料三图表中的课程必须开齐
开足”错,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和特色开设相关课程,但是音乐、美术必须开齐开足
2.B(因果关系不成立,于文无据。)
3.D(可以用来支撑“在道徳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
4.①先摆事实,证明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后讲道理,论证中国传统
美育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②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
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说服力强。(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在思想上要重视,继承中华文化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文化重视美育的
有益成分。②在认识上要端正,坚决纠正“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两种错误论调。
③在实践上要落实,学校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二)6.D(“表面平静”错。)
7.C(“极尽渲染”错。)
8.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1分)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
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1分)
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1分)因为匈
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
冲突。(1分)(如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
新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
(一)10.(3分)C
11.(3分)A(“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错,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3分)D(“后死于任上”错误。)
13.(10分)(1)(4分)近年董宋臣气焰嚣张,排挤大臣,勾结匪首,而招致战乱不断
的灾祸。(注意“比年”“排”“凶渠”“致”的翻译。)
(2)(4分)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呼召他们同类的人,颠倒乾坤,陛
下的神威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注意“逞”“啸”“俦伍”“行”的翻译。)
14.①不断给汤汉升迁官职;②太子加冠时,皇帝让其进《官箴》,并让太子拜谢;
③当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以书挽留;④汤汉死后,朝廷追赠官职并加美谧。(每点1分,
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15.D(“表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决心”错。)
6.①对年岁渐长、梅花凋落的感慨忧伤之情:②对繁华落尽、明朝覆亡的凭吊悲楚之
情;③因客居异地而对家乡萦绕于怀的思念之情;④因身处乱世而对离乱往事的惆怅伤感
之情。(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
(三)17.(6分)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兄弟阋于墙④外御其务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18.A
19.①原文将修饰成分后置,有强调意味,突出了现在道路的特点;②原文句子短小
与上下文风格一致,句式协调;③原文表达出了作者的感知过程,对比明显。(答出一点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自主练习
高一语文试题
,(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
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
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
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运的影响。春秋时
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
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
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
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
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
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
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
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
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
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
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
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
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
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以,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
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
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一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9年2月
材料二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