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助力课堂的生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基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的高层次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但体现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被编排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以预测为抓手,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巧用新技术支架及语言支架,助力课堂的生成。
一、新技术作支架
关注个性化学习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略读课的应用研究》的课堂实践。以畅言课堂为学习平台,课前以微课为手段,通过学生课前先学习新知识,并通过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中以课前反馈出现的难点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由老师组织堂上学习活动突破难点,以课末拓展阅读,检测反馈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运用了各种新技术,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语音测评
自我检测
根据教材分析,边阅读边预测;续编故事,与原文比照,修正预测;以文拓文,开展预测的实践活动是本课应该落实的几个重点。但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课前研学已涵盖了对故事的读通、读顺,二会字读准确,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及对故事尝试预测这几方面。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出现学不懂,学不透的地方,才是课堂的着力点。利用语音测评系统,能准确有效地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正确率及语音读法的错处,把准学情。
在全文朗读方面,全班46人对文章进行朗读,其中达优秀89.1%,良好8.7%,及格2.2%。其中一部分学生多次练习,最多达16次,最少的也达4次。经过对良好及及格档次的音频进行回听,发现他们的分数稍低的原因不在于读音上,而在于流畅度。基于系统能分析出文章中具体每个句子的得分情况,因此,教学中针对同学们都读不好的两三个句子加以纠正,加强朗读流畅性的指导,读通读顺迎刃而解。
2.在读准生字方面,全班46人对“萝,卜,愁,沾,晾”五个生字进行朗读,达优秀93.5%,良好4.3%,及格2.2%。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反复练读,力求生字读音准确。经过回听,发现及格及良好的学生当中,“卜”字轻声,“愁”字翘舌音,“晾”字后鼻音发音没到位,课堂上可让学生回听,纠错的方式进行评讲。
微课引导
预测与修正
在本课的教学中,分别在课前及课中各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课前的微课旨在通过回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预测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在本课中也用旁批的方式进行预测。
课中的微课是讲述故事的结局。微课出示的时机考究,因为该微课对结局进行两次分割。当学生在续编故事后,说清楚自己预测的依据后,通过微课出示结局的上半段,让学生对比初次预测后修正预测,继而播放结局的后半段,并让学生说说作者编此结局的想法。如果第一则微课是引发学生尝试预测,那么第二则微课的侧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修正预测。
拍照上传
课后交流
学生对故事结局作出初次预测后,续编故事并拍照上传到畅言平台。此举避免了课中师生交流时间所限,教师无法与到每一位学生交流其预测的依据,因此,在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学习的智慧课堂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浏览伙伴的续编,互动交流其预测依据,还可以点赞、点评,把学习时空延伸到课外。
电子读物
实践预测
结合课后几个“猜一猜”课外读物的题目,教师选取了《团圆》一文,原因是相较一本书来说,一则故事更有利于课堂上对预测技能的运用;二则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其他短篇题材易理解,便于略读课以文拓文的稍快速度的阅读。教师把故事制作成电子书,由于每一位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有异,因此不作全班同时观看,而是推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其按自己的速度阅读及理解,甚至可回读,并真正践行预测。
二、语言支架
激荡思维
语言与思维并不是两张皮,语言是外显的,思维是内隐的,但是语言水平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阅读故事,运用预测的方法,尝试预测并讲出预测的依据,无不体现学生的信息处理、推论与反思的能力。吴忠豪也指出:“预测的依据是隐藏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的模糊感,要把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据表达清楚,其难度可能会超过预测本身。”因此,为孩子搭建语言的支架,是学生说清预测依据,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填空式”的语言支架
表述预测依据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表述自己的预测不难,但要讲清楚“你为什么会这样想?”难度挺大。因为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关注故事的细节内容,并结合故事情节、生活常识等才能把自己的推论讲清楚。因此,搭好语言的支架尤为重要。教学中运用“当我读到……我就猜到……因为……”的填空句式,让学生的讲述预测结果及依据更具条理性。
(二)“反思式”的语言支架
表述修正依据
在教学用书中,往往给教师提供了如上文的“填空式”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讲述预测依据,然而,讲述修正预测的理由其实比讲述预测依据难度更大,它不但要求学生表述推论的理由,更要求学生表述反思的理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我原本预测……但是了解到后面故事讲了……于是我把预测改为……是因为……”让学生表述清楚。相信在教学过程中,单凭一位学生有可能未必把自己思维的前后过程表述清楚时,我们可以让两到三位有相同想法的学生补充完成。能否独立讲述清楚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借助“反思式”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清楚勇于表述、清楚表述,享受预测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期待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修正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更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