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课件:3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课件:3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7 08:21:31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飞来峰》习题
一.基础考查
1.
名句默写
(1).
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中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5).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此诗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之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家作品
《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介甫,号半山,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唐宋_______之一。
3.翻译《登飞来峰》。
二.问答题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中考真题
(一)(2019年湖北襄阳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
四.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甲】诗描绘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2.【乙】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3.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
?
4.【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
答案:
一.基础考查
1.
答案:
(1).飞来山上千寻塔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
答案:
王安石
北宋
文学
思想
八大家
3.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问答题
1.
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
答:议论
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
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抒发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写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
示例一:首句“千寻”一词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之高;次句运用联想,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侧面表现飞来峰上塔的高耸。“闻”字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的乐观情怀。
?示例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示例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飞来山上千寻塔”是正面描写,“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侧面描写,突出了飞来峰的高,也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三.
中考真题
(一)答案1.B
2.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二)1.D?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四.拓展提高
答案:
1.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2.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关之情。
4.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登飞来峰》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
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
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
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
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
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
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
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
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
新知导入
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
“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
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
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
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新知讲解
1.准确朗读诗歌,会背诵,能默写;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优美的诗句。
4.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高瞻远瞩、
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学习目标
新知讲解
预习检测----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
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
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
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新知讲解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
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
(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链接材料-----飞来峰
新知讲解
链接材料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
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
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
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
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
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
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
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新知讲解
写作背景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
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新知讲解
读懂诗意,把握诗歌内容。
1.重点词义。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
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新知讲解
读懂诗意,把握诗歌内容。
1.重点词义。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新知讲解
2.读懂诗意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
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
飞来峰的最高层。
新知讲解
赏析诗歌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
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
之高。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
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
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新知讲解
赏析诗歌
第3、4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
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比喻、双关,
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
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
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
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新知讲解
问题探究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
各是什么?
①②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新知讲解
2.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
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
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新知讲解
3.“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描写了时至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而出,一派生机
勃勃的象、表现了诗人充满朝气、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
信心的乐观情怀;为下面抒情、议论作垫。
新知讲解
4.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
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
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新知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
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抒发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
的政治抱负。写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新知讲解
6.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新知讲解
7.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
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
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
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③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新知讲解
写作手法
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是前两句
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课堂练习
1.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
《登飞来峰》中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
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
答案:
(1)飞来山上千寻塔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练习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
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
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拓展提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拓展提高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
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
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总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
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
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
雄才伟略。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内容:
情感:
哲理:
写法: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登飞来峰》。
2.预习《游山西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课题
登飞来峰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诗歌,会背诵,能默写;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优美的诗句。
4.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高瞻远瞩、
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重点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优美的诗句。
难点
4.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高瞻远瞩、
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
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
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
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
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
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
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
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2.链接材料-----飞来峰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
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
(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
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2.写作背景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
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3.朗读诗歌,注意节奏、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二.读懂诗意,把握诗歌内容。1.重点词义。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2.读懂诗意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三.赏析诗歌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
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第3、4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
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比喻、双关,
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
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四.问题探究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2.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
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3.“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描写了时至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而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象、表现了诗人充满朝气、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为下面抒情、议论作垫。4.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
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抒发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写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6.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7.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①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③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五.写作手法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是前两句
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六.课堂练习1.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登飞来峰》中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
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答案:
(1)飞来山上千寻塔
(2)自缘身在最高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七.拓展提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
2.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登飞来峰》。
2.预习《游山西村》。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板书
登飞来峰
内容:
情感:
哲理:
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