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得到它所对应另一个变量的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正比例图象,了解正比例图象的特点。难点:能借助图象根据一个量的值找出另一个量的值。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4页内容和第45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提问:如何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1)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2)每天播种的面积一定,播种的总面积和播种的天数。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那么我们能否用图的形式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把上表……正比例”的内容。提问:把上表填写完整,并判断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将表格填完整,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填写方法。指名学生说说判断依据,并汇报:票费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票费与人数的比值不变,所以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费成正比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根据上……(8,16)呢”的内容。提问:根据上表,可以描出图中的点,说说(2,4)是如何得到的,(8,16)呢?学生观察图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1)先在横轴上找到2人的点,再找出这个点相对应的纵轴
的4元,过这两点分别作横、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在相交的位置上用数对表示出来。(2)先找到横轴上8人对应的点,再找出这个点在纵轴上相对应的点16元,过这两点分别作横、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在相交的位置上用数对表示出来。3.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连接图……了什么”和“点A是……得对吗”的内容。(1)提问:连接图上各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发现点A表示5人看电影所付票费是10元,也就是5的2倍是10。还发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2)追问:为什么会在同一条直线上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纵轴上的数是横轴上的2倍,每次增加的都一样。(3)提问:如果有一个点是(100,200),那么这个点是否也在这条直线上呢?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因为这个点表示100人看电影的票费是200元,纵轴上的数也是横轴上的2倍,所以这个点也在这条直线上。教师总结:当一个数按固定倍数随另一个数增长时,所绘出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小结:(1)成正比例的两个对应的量表示的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图象中可以直观看到两个量的变化情况。(3)从图象中可以直接找出与一个量的值相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4)根据正比例关系,可快速判断一个点是不是在正比例图象上。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中,首先通过新课前的复习回顾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的顺利学习作好铺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填表、观察描述、合作交流等,完成新知的构建,使学生逐步提高画图、读图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6课时
反比例(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培养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反比例,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难点:能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7页内容和第48页“练一练”的第3,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成反比例的意义。填一填。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路线固定),他骑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成(
)比例。全班集体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学习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买苹果……伴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判断单价与数量是否成反比例。提问: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指名汇报:苹果的单价高了,数量就少了,苹果的单价低了,数量就多了,所以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要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例,只需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一定的。假设有60元,因为12×5=10×6=6×10=…=60,所以苹果的单价与数量的乘积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奇思读……为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判断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是否成反比例。提问: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填表,分析计算,反馈汇报,引导学生回答: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虽然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是和一定,积不相等,所以不成反比例。3.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请举一……伴交流”的内容。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学生思考并寻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分析同学所说的例子是否正确。小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要先判断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得出结论。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3题。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4题。3.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会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加以判断,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能力。第5课时
反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6页内容和第47~48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成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1)如果3x=8y(x,y均不为0),那么y与x成正比例。(
)(2)如果=(x,y均不为0),那么y与x成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学过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们来探究与它相关的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8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5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用x,y表……了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感受相关联的量。(1)引导学生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填表。学生尝试填写表格,填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填的。(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提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表格,指名汇报:发现x,y都是相关联的量,长方形一条边的边长都随着邻边边长的增加而减小。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表1……相同吗”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两个表格变化规律的不同。提问: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学生再次观察表格,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面积是24cm2的长方形,1×24=2×12=3×8=…,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是24cm的长方形,1×11=11,2×10=20,…,相邻两边长的积不相等。1+11=2+10=…,但相邻两边长的和相等。教师小结: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3.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王叔叔……了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反比例的意义。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的发现?学生看图思考后,指名汇报:速度和时间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时间是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速度越快,用时越少。10×12=60×2=80×1.5,积都是120,得出时间×速度=路程(一定)。小结:像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知识的迁移,在导入部分,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充分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贯穿始终,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启示,充分体会反比例的意义。第1课时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2.鼓励学生观察表格、图象、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变化的量”,能判断两个变量是不是相互依存的变量。难点:通过图表体会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9页内容和第40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谈话导入,尝试引入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像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淘气和……化情况”的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变量。(1)课件出示淘气用表格表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表。提问:这是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表,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些量在变化?体重随着年龄增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表格,指名回答:妙想在不同年龄的体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加。(2)课件出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提问:从该图中你有知道了什么信息?哪些量在变化?学生看图,指名回答:妙想在不同年龄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不断地增长。2.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骆驼被……的变化”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受变量。(1)确定变化的量。提问:题中变化的量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骆驼的体温和时间是两个变化的量,其中骆驼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2)提问:通过观察图,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观察统计图可以发现:从4时到16时,骆驼的体温在逐渐上升;从16时到次日4时,骆驼的体温在逐渐下降,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从4时到次日4时为一个变化周期,一个变化周期为24时。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在大自……伴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举例找生活中变化的量。提问: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指名汇报:购买铅笔的支数与总价;时间与路程;气温与时间。小结: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根据“寻——知——授——悟”的教学思路,从导入到全课的总结,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3课时
正比例(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正比例,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难点:能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2页内容和第43页“练一练”的第3,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成正比例的意义。练习本总价和本数的比值一定,当单价一定时,练习本总价和本数(
)正比例(填“成”或“不成”)。全班一起回答。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5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5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圆的……伴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判断圆的半径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提问: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圆的面积与半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而=3.14,=6.28,…,比值不相等,即两种量的比值不固定,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乐乐和……为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判断乐乐和爸爸的年龄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先将表格填写完整。提问:乐乐的年龄与爸爸的年龄成正比例吗?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计算,汇报。教师总结:爸爸的年龄随着乐乐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爸爸的年龄与乐乐的年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都不相等,所以他们的年龄不成正比例。3.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分别举……伴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各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并与同桌交流。学生思考生活中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指名回答,集体判断所举的例子是否正确。小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先判断两个量是否相关联,若两个量相关联,再看它们的比值(即商)是否一定,若一定,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3题。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会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通过两个例子加强巩固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加以判断,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2课时
正比例(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难点: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1页内容和第42~43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变化的量。提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是怎样变化的?指名学生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加。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两个变化的量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比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下面是……发现了什么”和“周长与……相同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感知相关联的量。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数据,尝试把表格填写完整。(1)提问:通过填写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回答:周长和面积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边长增加,周长和面积也增加。(2)追问: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相同点: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4(固定不变);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不固定)。2.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一辆汽……了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正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填表,汇报填写结果及依据。(1)提问:观察表格中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之增加,=90千米/时(速度相同)。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追问:如何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在第1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小结:(1)两个相关联的量,如果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两个量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一定)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k(一定)。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相关图表,获得有关数据,使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图表,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变量”,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正比例,并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