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总复习(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总复习(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7 12:21:01

文档简介

第13课时
图形与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的计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图形计量单位的进率及相应的换算关系。2.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算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难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的第1~10题和第95~96页“巩固与应用”的第3、5、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基础知识。提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与回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面积、体积。(1)提问:观察图片,想一想,工人叔叔铺草坪、刷油漆、……需要知道哪些有关图形测量的数据?会用到什么单位?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回答。(2)追问: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说一说。2.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2~5题,引导学生复习测量单位及进率。(1)提问: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测量?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出的结果不相同,所以要用统一的单位来进行测量。(2)再问: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各单位之间的进率。(3)举例说明1m,1dm,1cm分别多长,1m2,1dm2,1cm2,1m3,1L,1mL分别多大。(4)引导学生回顾量角的步骤及估计角大小的方法。3.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回顾与交流”第6题,引导学生复习周长。(1)提问: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怎么计算?指名回答: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2)追问:第6题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引导学生回答:三角形和五边形各边长度可量出,再相加即可;第3个图形可以用绕线法求出周长。4.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回顾与交流”第7~8题,引导学生复习多边形和圆的面积。提问:你能将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吗?各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5.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回顾与交流”第9~10题,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95页“巩固与应用”第3题。2.完成教材第95页“巩固与应用”第5题。3.完成教材第95页“巩固与应用”第6题。4.完成教材第96页“巩固与应用”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情境,感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15课时
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能正确分辨出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2.使学生会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看懂和描述线路图,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计算。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方向、确定位置,看懂和描述线路图。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9页“回顾与交流”的内容和第99~100页“巩固与应用”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与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问:图形的运动有哪几种方式?运动后的图形与之前相比哪些是变了,哪些不变?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复习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回顾与交流”的动物园示意图。提问:仔细观察平面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1)大门的北偏东方向有熊猫馆。(2)大门的北偏东方向还有猴山。(3)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0。提问: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米。2.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解决问题。(1)提问:你有办法确定百鸟园相对于大门的位置吗?学生小组讨论、汇报。(2)再问:你用的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回答: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3)追问:将这两种方法整理一下,看看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①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用逗号隔开。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先描述方向(用量角器测出角的度数),一般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若干度来描述;再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学生的汇报总结: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步骤:①选定参照点,建立直角坐标;②根据行、列,标出物体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步骤:①选定参照点,建立坐标;②确定方向和角度;③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99页“巩固与应用”第1题。2.完成教材第100页“巩固与应用”第2题。3.完成教材第100页“巩固与应用”第3题。4.完成教材第100页“巩固与应用”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确定平面内物体位置的方法,会描述线路图。教学时,根据教材的主题情境,让学生确定百鸟园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复习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第14课时
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设计图案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2.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培养空间观念。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以及数学的奥妙。
重点难点
重点:有条理地叙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难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的第1~2题和第97~98页“巩固与应用”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与测量的相关知识。提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关的图形运动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1),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1)提问:图1中的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引导学生观察图,作出判断。(2)再问:你是如何判断出图A是轴对称图形的?指名回答:沿着一条线对折后,线两侧可以完全重合。(3)追问:沿着一条线对折后,使轴对称图形两侧完全重合的线叫什么线?指名回答:对称轴。(4)再问:在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2.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2),引导学生复习平移。(1)提问:图1中图A是如何运动得到图2的?引导学生回答:图A通过平移使图1变换成图2。(2)再问:图A是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物体的平移时,要讲清楚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追问: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和大小不变,位置变了。3.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3),引导学生复习旋转。(1)提问:图1中图A如何运动后,才能得到图3、图4?引导学生回答:图A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图3、图4。(2)再问:是如何旋转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因学生寻找的旋转点不同,所以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3)追问: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明确:大小不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97页“巩固与应用”第1题。2.完成教材第97页“巩固与应用”第2题。3.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3题。4.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对图形运动的内容的复习和整理。学习图形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索和认识图形与几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几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并学会用这种图形运动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解决相关问题。第12课时
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2.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平行、相交、垂直的关系,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各图形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9~90页“回顾与交流”第1~9题和第91~92页“巩固与应用”的第2、3、4、5、7、10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图形。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强调不仅有平面图形还有立体图形。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这些图形。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提问:你能把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吗?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归类整理,构建图形知识网络。2.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1)提问:观察图形,说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提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分别有什么特点?立体图形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3.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回顾与交流”第3题,引导学生复习垂直与平行。(1)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相交与平行。(2)追问: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怎样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或平行?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4.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回顾与交流”第4题,引导学生复习角。提问:什么是角?我们学过哪些角?教师明确: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5.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回顾与交流”第9题,引导学生复习观察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后,填一填。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91页“巩固与应用”第2、3题。2.完成教材第91页“巩固与应用”第4、5题。3.完成教材第92页“巩固与应用”第7题。4.完成教材第92页“巩固与应用”第10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图形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是相对零散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学过的各种图形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图形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对各种图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