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中学高二第二学期中段考语文科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
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
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墙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
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英定了儒
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
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
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
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
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谛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
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
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識,不宣直
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
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诚的效果。”春秋时期的
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
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
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
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遼径。如
《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卷者,春服既威,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
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
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
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掌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
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
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
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
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