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 )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2、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3、“友好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人物活动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提升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
D.发展对外贸易
5、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了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
6、七次昼夜星驰的行程
,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的根源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
7、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
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在浙江沿海大战倭寇
D.宋朝设市舶司,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8、许多人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9、歌曲《奔赴索马里》中唱道:“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重仁在肩,祖国会看到我凯旋。”郑和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今天的( )
①亚洲 ②非洲 ③欧洲 ④美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10、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是指
(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到入侵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1、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 )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随航人数
27
800人
88人
①时间早
②规模大
③随行人员多
④友好交往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如图电视剧在央视一台火热上映,剧中主人公以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3、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强——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华——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
( )
A.小强和小华
B.小华和小明
C.小明和小强
D.小明和小刚
14、2020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15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的的哪一时代( )
A.14世纪
B.
15世纪
C.16世纪
D.18世纪
15、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 戚继光以“杀贼保民”为号召,招募10000多名矿工和农民,把他们训练成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支军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戚家军”。
材料三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1)材料一表明了戚继光怎样的志向?
(2)倭寇来自哪个国家?请写出唐朝与该国友好交往的史实。
(3)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戚继光能够扫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系列纪念邮票。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试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A
4、
A
5、
A
6、B
7、A
8、C
9、A
10、D
11、D
12、D
13、C
14、A
15、B
二、非选择题:
16、(1)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不贪图功名利禄,一心扫平倭寇。
(2)日本。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唐朝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等。
(3)戚继光具有坚决扫平倭寇的志向;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因地制宜,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法。
17、(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3)戚继光抗击倭寇。精神:反映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4)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