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复习课之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共55张PPT)(WPS打开)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复习课之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共55张PPT)(WPS打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27 19: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2020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5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屋顶坡度大、窗户小,降水多、气温较高,利于排水、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屋顶坡度小甚至平顶、窗户较大,墙体较厚,降水少,冬季气温较低。晒粮食、利于冬季获取更多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抗寒
内蒙古地处为半干旱区,多草原分布,畜牧业发达,而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方便,适于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故房屋以泥坯平顶房的形式呈现。
内蒙古地处为半干旱区,多草原分布,畜牧业发达,而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方便,适于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就地取材,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等特点,具有省工、省力、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竹楼:由竹子制成,一楼用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楼用来住人。
对环境的适应:
1.可以就地取材。
2.可以通风散热,防潮、防虫防兽。
骑楼:是指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多分布在两广等南部地区。
对环境适应:可以遮阳挡雨。
土楼:客家人所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
原因:抵御敌人、强盗,安全性较高。
窑洞
四合院
傣族竹楼
蒙古包
吊脚楼
骑楼
民居
主要分布地区
内蒙古
华北地区
黄土高原
湖南、贵州山区
云南
两广、福建、海南
记忆大比拼
课堂活动
东北的冬天
海南的冬天
原因:
1.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2.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
藏族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早晚温度低,中午由于空气稀薄,光照强,升温快。衣服宽大方便穿、脱。
原因
高原地区藏族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坎肩、皮帽、皮靴
原因
便于骑射,并且具有较强的防寒作用。
蒙古族服饰
傣族服饰
妇女多穿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对襟或大襟小袖,下穿肥大的长裤。
上身短衣便于散热,而长裤或长裙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民居
服饰
饮食
南方降水较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食品多为大米做成的,如米粉、年糕和汤圆等。
北方主要是旱地,盛产小麦,食品多用面粉做成,如饺子、馒头、烙饼和拉面等。
南方
北方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山区特色菜多以山珍野味为主
海边特色菜多以海鲜为主
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居民有挖窖储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俗,并且东北人爱吃炖菜。
东北:
山西:
由于当地的水碱性较强,加上以前的百姓以杂粮为主食,不太好消化,因此要靠醋来中和、促消化。
新疆:
新疆人多数喜爱烤馕,含水分少,在干燥的新疆能存放较久,便于携带,还有特色食品烤羊肉串。
西藏:
喜爱青稞酒、酥油茶等。因为该地区多种植青稞和饲养牦牛。
内蒙古:
喜爱烤全羊、马奶酒等。
鱼香肉丝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湘菜:辣、味道重
剁椒鱼头
腊味合蒸
德州扒鸡
四喜丸子
葱烧海参
佛跳墙
海蛎煎
沙茶鸡丁
盐焗鸡
广式烧鹅
潮式卤水拼盘
臭鳜鱼
问政山笋
虎皮毛豆腐
西湖醋鱼
龙井虾仁
东坡肉
狮子头
松鼠鳜鱼
叫花鸡
2020
第二节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第5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
中国世界遗产
到2019年8月,中国已有55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东岳泰山
《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第一个被列入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安徽黄山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长江三峡
天涯海角
桂林山水
万里长城
北京故宫
布达拉宫
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苏州园林
莫高窟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晋商文化、社火节
武陵源
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贵州黄果树瀑布
福建土楼
敬献哈达
旅游业
旅游业是为旅行、观光、游览
服务的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无烟工业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地方文化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适度的旅游资源开发,会
(1)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2)带动地方经济;
过度开发则会带来环境破坏、旅游资源的毁坏等后果。
应当保护好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倡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