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8 19:40:23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70
王位世袭制
兄终弟及
政务
神秘
周武王
王族
交纳贡赋
武装
赋役
诸侯
地方
松散
严密
分封制
独立性
血缘关系
权力
周王
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
各级贵族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答宥
.··。●●
c特别提醒
●●●。·。·
·误区警c示···…
主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出现的背景与目的。2.运用史料实证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3.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分封制对民族文化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点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制
(1)夏朝:从夏启开始,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天下为家”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局面,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3.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4.特点:奴隶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知识点二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
3.内容
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等
4.结果: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影响
(1)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受封的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随着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后者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知识点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
3.内容
(1)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①同时……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②
——《中国历史·先秦卷》
[解读] ①②处信息说明,通过分封,统治者内部联系加强。
[思考] 史料一反映了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如何?
【提示】 主要对象:王族和功臣。联系: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王室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③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④
——张荫麟《中国史纲》
[解读] ③④处信息说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国家权力与家族关系有机结合。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西周宗法制有何特点。
【提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与家族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多元化: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均为受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姓子弟居多,且处要地。
(3)等级森严: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层层封授:周王分封诸侯后,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进行再分封。
(5)诸侯独立性大:诸侯可在领地内设置官员等。
(6)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维系分封等级关系的关键。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尽义务。
2.宗法制的特点
(1)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具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分封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
3.各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王位世袭制发展到分封制和宗法制,都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2.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启继承禹的地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B [启夺得王位并传及后代,从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选B项。]
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A [“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3.“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B [由材料“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A项错误;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维系分封制的制度,C项错误;井田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制度,D项错误。]
4.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A [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项排除;C、D两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5.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其中的“祭”解释为“祭祀”,这一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B [“祭”解释为“祭祀”,反映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正确。]
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A [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了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立嫡不立庶,即只有嫡子(正妻所生子女)才有继承权,而庶子(正妻之外的其他妃子所生子女)则无继承权,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B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补充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通志》
材料二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内容可直接得出是分封制,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第(2)问,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度基础。
[答案] (1)分封制。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分封制、宗法制。
PAGE
-
1
-课时分层作业(一)
(限时35分钟)
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C [大禹之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代代相传,在同一家族中绵延接续,这正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故选C项。“封邦建国”指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说的是夏商两朝的共性,也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
2.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  )
A.燕地
B.鲁地
C.宋地
D.楚地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遗民微子启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故选C项;燕地是周王室召公奭的封地,排除A项;鲁地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排除B项;楚地是古代帝王颛顼后代熊绎的封地,排除D项。]
3.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B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等级的贵族分封的土地大小不等,没有强调周天子统治国家的方式,也反映不出对周朝统治的巩固和扩大,且分封的主体是王族,A、C、D三项材料均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项。]
4.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交纳贡赋
C [根据材料“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三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
5.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分封制彻底崩溃
B.宗法制彻底瓦解
C.周王室趋于衰微
D.礼制已不复存在
C [诸侯不朝见天子,相互攻伐不断,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而此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依然存在,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目要求。]
6.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B [由材料“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可知,反映了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B项。]
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C [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维护宗法礼仪是主要目的,材料誓言“不换太子”“不以妾为妻”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破坏,故C项正确。葵丘会盟是尊王攘夷,和睦诸侯,所以A、B、D三项错误。]
8.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叛)王命”。这说明当时(  )
A.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
B.诸侯已不承认周王为共主
C.王位世袭受到诸侯的威胁
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许多诸侯因周宣王干涉鲁国立太子引起内乱之事大为不满且违抗王命,可知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实力强大,说明维系周朝统治的宗法制、礼乐制受到破坏,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宣王依然能干涉鲁国事务,且有王命之说,说明诸侯在形式上依然尊奉周天子,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周王室的王位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故D项错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种制度对西周政权所起的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的这种治国方式吗?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裂土田而瓜分之”即可得出这一制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根据“以藩屏周”可概括目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其消极作用回答。
[答案] (1)分封制。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不可以。因为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从长远来看,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10.据史书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B [材料反映了天子、诸侯和大夫对土地的层层分封,这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B项符合题意。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A项不符合题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确立于秦朝,C项说法有误;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11.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
A.推动了周朝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有利于传播周朝的政治文化到更广阔的地区,故选A项;君主专制权力是秦朝以后确立的,排除B项;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的是秦朝郡县制,排除C项;贵族世袭从夏商时期就确立了,排除D项。]
1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宗法等级不包括庶人与奴隶,小宗隶属于大宗,排除A、C两项;通过材料可知,该现象出现于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故排除D项;由题干“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二者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秩序,B项符合题意。]
13.《殷周制度论》中写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专政
C.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通过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A [由材料“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并由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强化王权,故选A项;B项只涉及宗法制;C项只涉及分封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第(2)问要指出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第(3)问“影响”要结合材料三来回答,指出对封建政治和君主专制的作用。
[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的特点是按爵位高低赐给不等的土地与人口;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3)影响: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王权主义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