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
的成分
食物链(网)
(营养结构)
生物群落
作为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概念:
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从哪里来?
★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生物群落?
★能量流动的起点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初级消费者
摄入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次级消费者
摄入
呼吸
散失
遗体
残骸
初级消费者
同化量
分解者利用
粪便
呼吸
散失
…
...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路:
(1)呼吸作用中热能散失
(2)死亡的遗体带走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
(3)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
(4)暂未利用(现存量,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2、传递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
(1)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2)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散失
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1、什么叫未固定?什么叫未利用?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流入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体内的能量又是多少?
3、如何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即流出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不可逆,不循环
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年)
A、B、C、D分别代表哪个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分解者
请计算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请比较此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和输出的总能量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3、为什么说“一山难容二虎”?
1、为什么生态系统必须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2、一般说来,肉比青菜贵,毛料衣服比布料衣服贵,为什么?
4、从理论上推算,一条食物链最多可以有多少个营养级?
思考: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能量金字塔
若每个营养级获取的能量全部用于增加体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如果使D鱼体重增加1kg,需浮游植物约
。
1000kg
2.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食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的,约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28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D
3、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降到最低,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
]
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以家畜的肉类为主
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禽类的肉和蛋为主
C
植物
--->
牛
--->
人
植物
--->
人
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劳作对能量流动有什么影响?
能量传递效率不可更改,但能量利用率可以改变
试分析哪个生态系统能量利用率高?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2、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80%的大熊猫种群、我国近1/5的特有种子植物均分布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宽、1公里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
B.由图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C.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二、物质循环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
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3、碳循环(形式\过程\产物)
相互的、双向的
其它各成分之间都是单向的
碳循环的图解
无机环境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摄食作用
化石燃料
燃烧
形成煤、石油、
天然气等
形成煤、石油天然气等
特点:
(1)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CO2
含碳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食物网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③燃料等的燃烧
CO2和碳酸盐;
与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生理活动是
与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实现碳循环时必须有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叶绿体、线粒体
生产者、分解者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
(1)、区别:
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生物间以有机物传递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随着有机物沿着食物链流动。
能量是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5、碳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有机物)
化能合成作用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微生物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你认为碳平衡失调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大气中的CO2量升高
植被的大量破坏
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减少
碳平衡失调,出现温室效应
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请思考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排角度: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CO2的排放量;
增加吸收量角度: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增强光合作用固定CO2量。
危害: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
例1: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D为大气,请回答:
2、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
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
式。
①____
②_
_
③____
④____
⑤_
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____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微生物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燃烧
CO2
绿色植物
3、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B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C
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的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4、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线粒体和染色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