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宇化」
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
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
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
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
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
球,鯨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
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
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杌提供契机
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
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
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城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
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
姫》,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蘊藏着强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
码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
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
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宇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
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把双刃剑,既对其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
第1页(共8页北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偷换概念,原文是指“大众流行文化”所形成的“‘全球通
用”的审美标准”
2.C(“挑战大于机遇”错,原文作者的看法应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3.C(A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错,原文第3段是说“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
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传统文化本身并不能实现这个目的。B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过于绝对。D项,“如
果…就…”说法过于绝对)
4.B(对“空心化”的原因分析有误。根据原文“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
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
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
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
5.B(以偏概全,由原文“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原因
不只这一个)
6.(1)从偶像的角度: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2)从
社会的角度: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3)从公众传播的角度:
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4)从
学校的角度: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7.A(B.刘二叔与张六叔的行为不构成对比,他们不种地也是出于无奈。C.“说明经商可
以改变农村的面貌”不符合文意。D.“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表
现母亲内心对田地荒芜的痛苦和对土地的眷念。)
8.①“我”贴钱请人代耕母亲的田,是为了让母亲吃到自己田里的米,这是“我”对母亲
的孝顺,对母亲的尊重;②对母亲执念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
脉相连之情的理解与同情;③表现“我”对米贱伤农问题的忧虑,反映了农民种田难的
问题,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反思。(每点2分,共6分)(这是一道据文本探究题。“深意”
即原因。从两方面看:联系“一亩三分田”的租种历史,将前后对比;分析母亲的执着,
“我”对母亲的态度。
9.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写母亲迫于无奈亲自回乡割野草,“我”贴钱请人代耕作铺垫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张六叔坚决不种田的真相,使张六叔形象更丰满;在此情况
下,母亲的坚持更突出了母亲对土地的深情。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刘二叔弃耕从商
从一个侧面说明因米贱农民弃耕的无奈和土地被弃荒芜的伤痛。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曾经最穷刘二叔住上小洋楼,说明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在提高。(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这一情节是一亩三分田由租种到自种、贴
钱请人种的转折点。联系前后情节事件发生发展即可作答。
10.C(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
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仔细审读原文可知,“为
阴德”应是“专务出罪”的目的,二者之间不宜断开,句意为“专门替人减免罪刑以积
阴德”,由此可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履正”与“无偏”是相对的,中间
的“以”相当于“而”字,二者之间也不宜断开,由此排除D项
11.A(结合文意和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