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能根据课本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3min)
我们班谁是识字高手?这个字谁认识?(边音很准,楼的韵母是——ou,嘴巴最后拢圆,请你跟我读——楼)
这是古时候的楼,看看图,它是用什么建造的?所以楼有—木字旁。
孩子们,古时候的楼大多是木楼,现在呀,改用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建楼了。
3、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座楼,他建在哪儿?(悬崖边上)
古人经常把楼建在高高的地方,这样就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楼,走近些看,上面有什么?
4、仔细看看鹳雀的尾巴,发现了什么?
所以“隹”字部就表示短尾巴的鸟,请你跟我读。书空“隹”
看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瞧,汉字多有趣呀!偏旁里就藏着汉字的意思呢!
5、因为鹳雀鸟儿常常停在上面,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鹳雀楼。谁来读?(词儿连读)
6、再加一个字,认识吗?(登)连起来谁会读?是呀,他登的是——?谁再来?是呀,他登的是高高的鹳雀楼,谁再来读?(不仅关注到了停顿,登字读得特别有力)谁再来?
7、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登鹳雀楼!【贴】
二、初读诗文(5min)
1、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有没有难读的字音要提醒?:(小老师提醒的真准,小老师眼睛真亮)
(2)字音读准了,你能读出节奏吗?请你听我读。
发现了吗?我在第几个字后面停顿了?那你能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吗?
(3)孩子们,古诗讲究对仗,所以读的时候也要一句上一句下相呼应,你再听听看。能像老师这样读吗?谁来读?
(4)掌握了诗的停顿和节奏,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再读解诗意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
A.白日依山尽(生自由说)(5min)
(1)
山:瞧,这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
(2)
日:诗中说是什么日?(白日)孩子们,我们在看平面图时,上面是北—
—下面是南,左西——右东。你们知道吗?古代五行之中以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日指的就是——西沉的太阳。
(3)
这轮白日和群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再读一读!谁来贴一贴?
依:你为什么这样贴?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
瞧,这位小朋友现在就在依偎着老师,像这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就叫做——依。依在这里就是——挨着的意思。
(4)
尽:是呀,此时的太阳是挨着群山的,5分钟、10分钟,再过一会儿,太
阳就要——(落山了/看不见了)
你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就是哪个字?(尽)
这个字还很有趣呢!
你们看,这是古代喝酒的酒樽,里面的酒喝完了,没有了,就是——尽。尽就是——完的意思。
(5)
那白日依山尽就是?
是呀,这就是——白日依山尽,谁来读?(评)
夕阳挨着西山缓缓下沉,所以这句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
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山头,多么悠远壮丽的景色啊,一起读。
B.黄河入海流(5min)
朝西看,诗人看到了“白日依山尽”,朝前看,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生齐:黄河入海流。)
你看到了吗?这是怎样的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波涛汹涌)请你读。
(评: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我仿佛听见了浪花拍打岩石发出的滔天浪声)
这滚滚黄河水最终将——流入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那我也可以
说“黄河流入海”,哪一句更好听?
是呀,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老师加红的两句。你们瞧,流和楼都押
着ou的韵呢,这样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谁来试一试?
让我们边读边想,读出黄河的气势!
过渡:如此悠远壮丽的画面又让王之涣浮想联翩,此时,他有个非常强烈的愿望——(指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min)
(1)
这是“欲”的古文字,左边是个“谷”,稻谷的意思;右边像个人,他张开
嘴巴——想要吃稻谷。所以,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2)
王之涣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3)
更远的地方就是诗中的——千里目。千里目,千里目,难道仅仅是指一千
里之外的地方吗?对啦,千里目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
这里的更就是——再的意思。
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明白了诗的意思,谁能读出王之涣这强烈的愿望?指读(评:听出来了,你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用怎样的语速来读呢?谁再来?
/语气上扬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愿望)
让我们跟随着大诗人王之涣登上更高的楼层,极目远眺吧,齐读!
四.整体回顾(4min)
1.孩子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行,20个字,却描绘了夕阳西下,诗人登楼望远所见的壮美景色。
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想象,说,读)
(评:说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你的想象让我们身临其境,请你读读。/你就是那个登高望远的王之涣呢!)
孩子们,今天学完这首诗,以后再登上阅江楼,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你就可以说——
3.是呀,诗中说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今天,我们跟着大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悠远壮丽的风景,透过诗句中的文字感受到了不断向上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5.
孩子们,古人通过诗文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英英学古诗》中知道,李白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人时写下了《静夜思》,李绅看到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写下了《悯农》,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正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虽然这样,王之涣也不忘鼓励自己不断向上,于是写下《登鹳雀楼》。你们看,诗中有思念,诗中有感慨,诗中有勉励,诗中还寄托了很多很多的感情。课后,大家还可以再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去体会他的另一番情感滋味!
五、指导写字:(10min)
1、小诗学完了,生字能写好吗?
2、教学“雀”:(6min)
(1)课题里的这个字还认识吗?
如何才能写好他?写之前,岳老师送你们两个小秘诀:谁来读?
(一看大结构,二看关键笔画)
关键笔画怎么找?(横中线、竖中线、撇捺、一个字最长的地方)
按照这个方法,仔细观察一下,如何写好“雀”?
(2)师范写、讲解:
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变形的小,竖勾变成——竖,让位给隹
关键笔画找到了吗?
竖压中线不要长、点点撑开竖平点、长撇略过像翅膀,隹部紧凑字端正;
看看这个字哪个笔画最多?横画多的字——横画长短不一,间距相等
请你和我一起写一写,师范写,生书空。
(3)孩子们,写字时要有一个端正的姿势,先摆好端端正正的姿势,才能写出端端正正的字!请你调整座椅,做好三个一:一拳、一尺和一寸!
学生临写一个“雀”,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4)交流、评字
我们读帖时有方法,评价时也有秘诀,出示:
一看字的大小,二看位置摆布。
按照这样的标准,谁来评评看?
指生评价,师用红钢笔进行修改。(你关注到……)
(5)相信在小老师的指导下,再写一遍会更好!临写一个“雀”
3、教学“欲”(4min)
(1)用上前面的方法,“欲”字该怎样写,谁会?(评:你已经学会读帖的方法)
(2)师范写、讲解:
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谷第四笔捺变点,为什么捺变成点呢?——让位的特点,笔画有穿插。
范写:两点对对齐,竖撇起笔高,撇尖对点尾,上下撇头对对齐。
(3)学生临写,师巡视指导,优先关注写字姿势。
(4)交流、评字